前言:
王阳明开创的"阳明心学",不仅使许多人找到了为人处事的行为标准,更指导许多人找到了成功的方法。可以说"阳明心学"对于人的思想和行为都有很大的影响,这也使得王阳明及他的"心学"流传海内外,王阳明本人更是被人们称为贤者、圣人。
比如马云、稻和盛夫等许多被我们熟知的职场大佬都学习过"阳明心学",也正是汲取了"阳明心学"中的哲理,让他们对于自己身处的环境以及所面临的问题有了更深刻的思考,才最终找到了成功的方法。
其中"阳明心学"中的三个贯穿一生的哲理也是我们每个人在40岁不惑之年前都应该知道的。
王阳明的坎坷经历
许多有一定建树、能被人们记住的名人都有着堪称神奇的天赋,其中不乏从小就展现天赋的聪明之人。但别看王阳明有如此伟大的成就,他的童年以及他没有成功领悟"心学"之前的人生都十分坎坷。
王阳明的父亲叫王华,是成化十七年的状元,用今天的话说王阳明是一位妥妥的官二代,这在当时来看足以称得上是富贵之家了。所以从起点来看,王阳明就拥有着其他人难以企及的资源。
可惜的是王阳明从出生开始就不太顺利,他的母亲怀孕14个月才生下王阳明,虽然在他出生前家人曾经梦见他不同凡人的"出场方式",但他却到了5岁还没有开口说话,这也导致了王阳明12岁才进入私塾读书。
刚刚进入私塾一年,王阳明的母亲就去世了,虽然母亲的离世给他很大的打击,他却更加心存高远,在其他人读书只为考取功名时,他就已经定下了做圣贤人的目标。后来国家动荡不安,仅仅15岁的他就多次上书朝廷为平定叛乱献策,同时他还一边读书,一边游览塞外丰富自己的见识。
王阳明的行为和思想使得他的父亲十分不安,王华认为自己的儿子不自量力,还有点不踏实,为了能让王阳明有个人看管王华,为他定下了一门亲事。令人想不到的是,在成婚当日,王阳明与一位倒是聊得太投入,忘记了时间,直到第二天才被人找到。
成亲之后的王阳明果然听从了父亲的意见开始好好读书,并且中了举人。虽然后来考进士时几次落榜,但好在凭借他的坚持和毅力,终于成功基地获得了再次朝为官的资格。
刚刚得到第一份"工作"的王阳明十分用心,不仅将份内的事安排得井井有条,还在闲暇之余习读兵书,更是向朝廷献上了许多有用的意见,为打败敌人做出了很大贡献。
这种日子没过多久,大宦官刘瑾开始把持朝政,并关押了一批忠臣。生性刚正不阿的王阳明,自然看不过去,就上奏请求放了被关押的人这一举动使得刘瑾十分生气,不仅将王阳明贬官到龙场当驿丞,就连他的父亲王华也被连累贬出京城。
刘瑾大权在握,又是一个有仇必报的人,自然不可能轻易放过王阳明,于是在王阳明去往龙场的道路上派人追杀他,幸亏王阳明假装跳水自尽才逃过一劫。
就这样王阳明来到了龙场这个穷山恶水的地方,不仅每天的生活与之前发生了很大改变,还要带领百姓开荒种地,从事体力劳动。也正是这样艰苦的环境,让王阳明的思想有了更大的发展,"心学"也由此诞生。有了深刻明悟的王阳明,也在随后开启了他相对平坦的仕途之路,此后他出任御史,巡视江西,平定宁王叛乱,总督两广,成就卓然。
而他也用他的"阳明心学"告诉了我们三个纵观一生的哲理,明白了这些哲理,成功也就如约而至了。
心胸豁达
一个人的心胸决定了他可以走多远,而心胸豁达是"阳明心学"中很重要的一点,一个人若是有着宽广的胸怀,就能放下许多执念,放下许多怨恨,以这种宽阔的胸怀与人相处,才能在社会中收获美好的友情和事业。
相反,若是资助比较心怀仇恨,不仅不利于自己的身心健康,时间一长或许会失去许多乐趣,招来许多仇恨。王阳明就曾经以他宽广的心胸放了造反的宁王,也没有计较正德皇帝对他不公平的待遇。
正德十四年,宁王佣兵叛乱震惊了朝野,原本打算去福建的王阳明知道消息后,马上带着人马来到吉安,开始在各地征集兵马,打算与宁王抗争到底。但宁王守着城池,手中军队数量也不是自己能对付了的硬拼不行就只能智取了。
王阳明在各处张贴征兵保门,并制造了一系列假象,就是为了迷惑宁王,让他认为自己人数众多而不敢轻易兵发南京。果然宁王担心自己不敌,没有轻易出兵,而是死守南昌。
但时间一长,知道自己上当的宁王急不可耐地兵发南京。没有想到的是,他前脚刚一走,后脚王阳明就用计策攻下了南昌,心神慌乱之下的宁王在回防南京时被捕。
按理说平定这种叛乱应该是越快越好,以防迟则生乱,可生性顽劣的正德皇帝却因为王阳明提前将宁王抓获,自己没有了表现机会,从而要求王阳明放了宁王,好再让自己抓一次。
无奈之下,王阳明只能将宁王放了,由正德皇帝亲自抓获。但是,再次抓到宁王后,正德皇帝却没有对王阳明进行任何封赏,反而将功劳算到了自己头上。此时的王阳明已经不再像之前的愣头青那样凡事争个高低,而是豁达地接受了这个结果,并继续完成自己接下来的工作,直到下一任皇帝上任时,王阳明平反的功劳才被封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