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威廉一世对英格兰的改革,与汉景帝的改革方案如出一辙?

2020-11-05 22:39:57 作者: 为什么说威廉

在英格兰、甚至是如今英国的历史内,诺曼王朝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及影响力。在法国人威廉一世建立起诺曼王朝后,英格兰历史的新篇章便被拉开了序幕。

然而即便如此,也无法改变威廉一世"侵略者"身份的事实。为了巩固自身及诺曼王朝的后继之君对英格兰的统治地位,威廉一世在加冕之后不久就将心中拟定的改革计划开始付诸实际。

记录了征服战争过程的刺绣大肆分封诺曼底贵族,"以藩屏王"

在威廉一世控制了伦敦城并完成加冕仪式后,随即就对英格兰全境进行了深入调查。首先,他摸清了英格兰贵族的数量和具体实力,并通过分封给这些贵族的土地的方式,使其成为拥护自身统治地位的支持者。

随后,威廉一世又对追随自己的将士大行封赏。在分封结束之后,英格兰的土地上顿时出现了将近二百个采邑和诸侯。要知道,威廉一世远征英格兰时,其军队规模也仅有几千人而已。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的孙科斌硕士在《略论诺曼征服对英国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一文中曾经提到:···有资料显示,当时英格兰有居民一二百万,而跟随威廉前来的诺曼人不足一万人···

诺曼征服示意图

不难发现,威廉一世的做法与西周君主所推行的分封制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二者的共同点在于,都是通过分封亲信或者亲戚的方式来强化王室对地方的统治力量。与此同时,凭借着横渡英吉利海峡前的君臣关系和战友之情,威廉一世不必太过担心这些得到分封的诺曼底贵族会在短期内成为推翻诺曼王朝基础的威胁。

不过需要提到的是,威廉一世在加冕过后为了笼络人心,也曾经敕封过一批英格兰贵族,使其也成为能够与诺曼底人"平起平坐"的新贵族。但是这仅仅是威廉一世为了稳固局势而采取的不自愿行为而已,为他后来进行的新改革埋下了伏笔。限制贵族的行动,强化行政机构在地方的影响力

无论是西方的采邑制度还是东方的封建制度,二者都存在着一个致命的弊端,那就是该制度极容易导致一个国家在后续的发展过程中逐渐走向分裂。我们暂且不提西方世界的例子,仅凭借中国古代史上的春秋战国之乱世和西汉历史上的七国之乱两个例子,就足以印证这一结论。

西汉七国之乱示意图

或许威廉一世也已经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因此在敕封贵族的同时还留有了一手,那就是仅敕封给贵族虚线和与采邑规模相对应的收入,但却并不给予一部分贵族统治领地的权力,如此便形成了"统而不治"的特殊局面。

同时,威廉一世将治理贵族领地的权力交给了地方行政机构,并要求各级行政机构向英王负责。为了防止地方行政长官在就职期间与地方贵族结为同盟关系,或是地方行政长官受到贵族的控制,威廉一世还明确规定地方行政长官的任命权只有英王才能拥有。

威廉一世对封建制度的改革,与西汉景帝在终结七国之乱之后所采取的遏制地方势力、强化君权的方案是基本一致的。七国之乱结束后,汉景帝不仅削去了几个诸侯国,还直接派遣官员进驻其他诸侯国并控制了诸侯国的内政。同时,地方诸侯也不可以干涉封国内的任何事务,只拥有食税权一项权利。

但是问题也恰恰出在这里,因威廉一世尚且还对英格兰人怀有戒心,因此地方行政长官的人选通常都是在诺曼底人中挑选。这种方式虽然能够在短时间内强化诺曼底人对英格兰的控制,但却并不利于诺曼底人与英格兰人的融合。久而久之,如果不加以改变的话,很有可能激起诺曼底人与英格兰人之间的矛盾。

削弱了地方诸侯国力量的汉景帝设立双重预警制度,监视地方行政长官

在设计好了限制英格兰贵族活动的政治机制后,威廉一世又开始考虑如何避免地方行政长官割据自立的情况。威廉一世很清楚,不断扩大地方行政长官的权力极容易为诺曼王朝带来新的安全隐患。如果不设计能够提前预警的应急安全机制,那么王室被取而代之的风险就依然存在。

威廉一世的第一个应急方案,是设立所谓的"刺史制度"。和汉代的刺史制度基本类似,一些直接向英王负责的官员会在每年固定的时期巡视王国各地,侦查地方行政长官是否怀有不臣之心。

首创刺史制度的汉武帝

虽然该制度能够起到预警的效果,但是当危机真的发生时,仍需要一股力量来消除这部分风险。因此,威廉一世的第二个应急方案出炉了,那就是在全国各地建立起许多军事要塞——诺曼底人控制的军事要塞。

这些军事要塞的作用,其实并不是单纯地为了防御外敌,其首要职能就是为了提防提防割据自立事件的发生。这一点,从这些要塞所处的位置上就能够看得出来。而管理要塞及其内部驻军的军事长官,通常情况下也都是由诺曼底人充任。

一旦第一道预警机制被触发,即"刺史们"发现有人意图颠覆英王的统治或意图割据自立,那么就会在上报国王后由国王触发第二道预警机制。凭借这些遍布英格兰各地的军事要塞,英王可以做到及时出击平定叛乱,从而为英王的统治地位保驾护航。

建立起诺曼王朝的征服者威廉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