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就做官,您怎么看?

2020-11-06 19:34:31 作者: 未成年就做官

未成年就做官,您怎么看?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是初唐四杰之一杨炯在诗歌《从军行》里留给我们的名句。书生从戎,驰骋沙场借他的笔定格为画面,激荡读书人的心。杨炯十一岁被举神童,后来经考试官拜校书郎。《文献通考》对此有记载。

唐代有一个人叫刘晏,他七岁时被推举为"神童",朝廷任命他做了刊正文字的官。有一次,唐玄宗问他正了几个字,他说:"天下的字我都正过了,只有一个'朋党'的'朋'字正不了。"他借修改文字提醒皇帝要注意身边大臣拉帮结派的情况。刘晏童年做官,《三字经》有记载——"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

《宋史》记载:北宋晏殊,七岁能写文章,在家乡有"神童"之名。十四岁那年,地方官以神童推荐,皇帝让他和千余名进士一起考试,他一点儿也不胆怯,洒脱行文,文章立成。皇帝奖赏他,赐同进士出身。

后来他频频升迁,居显官要职,登宰相之位。欧阳修受他器重,范仲淹更是出自他的门下。"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这些温润秀洁的词句历千年仍晶光焕发,奇彩照人。

以上传奇和我国古代统治者进行的顶层考试制度设计分不开。

我国古代有专门选拔神童的科举项目——神童举。它设立于唐朝初年,源头可追溯到汉代。以考查背诵能力和书本知识为主,考试形式和内容有很大的随意性。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顶层设计所具有的强大号召力和诱惑力让不少人挖空心思追名逐利。请托说情者,有;谎报年龄者,有;冒名顶替者,有。

更令人不安的是:神童举导致"抑嬉戏之心,教念诵之语……仆跌而痛楚多及"。做神童梦的大人和孩子越来越多,拼死备考的场景令人不忍描述。

宋代大臣建议废止这一制度的奏疏里说:"人材贵乎善养,不贵速成,请罢童子科,息奔竞("奔竞"指拉关系、行贿、走后门等),以保幼稚良心。"

于是宋仁宗和宋理宗时期童子科考试废止。

后几经兴废,到明朝,童子科考试彻底废止。

童子科考试,是历史之举。虽然它从某种程度上选出了一些早慧者,具有存在的合理性,但弊病也显而易见。

童子科早已烟消云散,可我们留意周围,违背天性、热衷攀比、做神童梦的大戏仍在比着上演。对教育部颁发的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视而不见,对"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误解而不自知,家长疯狂给小孩儿大量报班,幼儿园教小孩儿诵经,幼儿算算术并且是连加连减,还要会用大于号和小于号,等等等等,置教育规律于不顾,野蛮发力,不忍列举。

幸好现在不允许未成年人做官,国家也没有设立这种通道。

这个问题,各位师友,您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