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自建立以来,与蒙古各部战争频繁,双方各有胜负。在正统年之前,明朝在双方的战争中处于有利态势。正统十四年的土木堡之役中,明朝战败,并逐渐走向衰败,双方形势逆转,蒙古力压明朝。到了成化年间,明朝的对手从之前的瓦剌转为逐渐强盛的鞑靼,明宪宗数次搜套、剿套,虽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却也使得蒙古数次扰边无果,保大明边境和平。
明军
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九月,明朝第九个皇帝明孝宗朱祐樘继位。明孝宗在历史上享有盛名,在弘治年间,他兢兢业业打理朝政,国内政治清明,百姓生产得到恢复,明朝一度中兴。明孝宗也被后人称为大明中兴之主。
弘治元年(1488年)五月,蒙古鞑靼首领达延可汗率军兵临明朝九边之一的大同,明朝与鞑靼的战事一触即发。说起达延可汗,他是成吉思汗的第十五世孙,曾先后征服卫拉特部、亦思马因、火筛、亦卜剌,统一了整个漠南蒙古,他统治时期的蒙古是自退出中原地区以来最强盛的时期。达延可汗也被认为是蒙古的中兴之主,明朝人称他“小王子”。弘治元年(1488年)是朱祐樘继位的第二年,恰巧也是达延可汗亲政的第二年。明朝中兴之主朱祐樘与蒙古中兴之主达延可汗首次碰撞,朱祐樘当时年仅18岁,达延可汗年纪更小,仅14岁。
战场
达延可汗率军而来,却并没有侵犯大同,而是给明朝写了封信。在信中,达延可汗先是抬高自己,自称自己是大元大可汗,然后再放低身段,表示想向明朝朝贡,并请求明朝开放边贸。然而,达延可汗既然要向明朝进贡,为何又率军兵临大同呢?达延可汗的做法软中带硬、硬中有软,显然,他是在试探大明。
达延可汗究竟想试探什么呢?他又为什么会提出要向明朝朝贡呢?这还得从明朝的朝贡制度说起。明朝中期以后,朝廷以文治国,对于少数民族的朝贡采取了非常宽容的政策。例如外国朝贡之时,朝廷会根据实际情况给予丰厚的赏赐,对外国带来的商品也会高价收购,意在鼓励外国向明朝朝贡,营造万国来朝的假象。这样一来,一些国家就喜欢组建庞大的使团,频繁来大明朝贡,以获得更多的利益。从正统年到成化年间,蒙古瓦剌、女真各部都曾经这么干过。例如在正统年间,瓦剌曾每年要派几个使团来大明朝贡,每个使团的规模竟达2000多人。正统十四瓦剌朝贡之时,来了2000多人,却虚报3000多人。专权宦官王振看到明朝当冤大头,心中气愤,按实际人数发放赏赐,并削马价,结果引发双方战争,明朝战败土木堡。
战场
成化朝时,明朝和鞑靼在河套地区频繁发生战争,明宪宗强硬搜套,使得鞑靼多次掳掠没有所得,于是逐渐退出河套地区。如今兵临大同,却声称要向明朝朝贡,显然有着求财的目的,想试探新帝朱祐樘,试图恢复以往的朝贡体制。如果明朝接受朝贡,达延可汗就带着几千人去北京领赏,如果明朝不接受,那就动用军队攻打大同,然后掳掠财物。
达延可汗的信传回到北京城,在朝堂之上引起轩然大波。史料记载有4个人对这件事发表了意见,他们是兵部尚书余子俊、英国公张懋、兵科给事中夏祚、大同巡抚许进。
余子俊一开始并没有发表意见,他强调鞑靼虽想朝贡,却以敌国自称,在称号上故意而把戏,朝廷不可不考虑,并建议在朝堂之上商议。
朱祐樘
张懋的意见可谓是一针见血,他说鞑靼在名称上故弄玄虚,实际上是故作姿态,前朝对朝贡太宽容,给朝廷带来负担。现在应让大同的守将告诉达延可汗,如真心想朝贡,要上报合理的名单,朝廷再安排迎送。如观望不来,朝廷应加强戒备。《明孝宗实录》:夷狄者声教所不加,其潜称名号,自其故态。于中国无预其,虽辞若骄倨,然自古御戎来。则不拒在我。先朝亦累赐包容,今彼既在边候,旨宜且降敕大同守臣宣谕其酋长果诚心入贡,则以小王子所遣应入者名数上,请遣内外重臣迎之如故事。若观望不来,亦听之,仍严我兵备相机战守。
朱祐樘
兵科给事中夏祚却对朝贡一事持反对意见,他认为所谓的朝贡其实暗藏阴谋,鞑靼人借朝贡名义入关,实则贿赂边将,刺探大明虚实,为害不浅。夏祚的话也是说到了重点,在正统年间,瓦剌人就曾多次借朝贡的名义入关,拿到明朝的赏赐之后转身就贿赂明朝边将,刺探军情,还购买武器。瓦剌实际上是在明朝扶持下逐渐强大的,明朝在养虎为患。如今朝廷让鞑靼人以朝贡名义入关,鞑靼人肯定还会做同样的事情。《明孝宗实录》:今逆虏外称纳贡而内畜奸谋,恐译字通事官,拜虏中,走回人等贪其贿赂,以中国事情告之,为害非浅。乞敕兵部榜谕。
蒙古军
不过,余子俊的看法发生了变化,由原先对此事持观望态度,转变为支持鞑靼朝贡,他批驳了夏祚的看法:“鞑靼在京城未必没有人,如果知道朝廷的讨论,以为我们对他们不好而伤了他们的朝贡之心,朝廷应该接受朝贡,开放边贸,并诏令军民不得欺负鞑靼人,做到贸易公平。”夏祚一气之下,骂余子俊太柔懦。
余子俊是兵部尚书,在朱祐樘心目中的地位要远远高于夏祚。朱祐樘采纳了余子俊的建议,同意鞑靼朝贡,开放边贸,但同样也要对鞑靼有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