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陈桥兵变,篡夺后周皇位,是顺水推舟,势在必行

2020-11-08 12:19:00 作者: 赵匡胤陈桥兵

他姓郭,不姓柴,继位前就是其姑父兼养父郭威正式册立的皇子,继位后严守自己身为郭家嗣子的本分,不曾与柴家生父见面,待之以元舅之礼,也不曾封亲兄弟为王,不曾封柴氏族人为皇族。当然更不会冒天下之大不韪,去重新改姓为柴了。

历史上后周王朝两代皇帝,“郭荣”“郭宗训”,之所以在史书上变成“柴荣”“ 柴宗训 ”,原就是 宋朝史官篡改历史 的产物,其用意无非是削弱周世宗统治合法性,也等于变相加强赵宋王朝取而代之的合法性。(柴可代郭,赵自可代柴)。

而郭荣生平最大的缺失,便在于他的身后事安排,甚至可以说,导致了后周王朝被取代之必然。

从中唐藩镇割据以后起近两百年,不知兵不立恩信的孺子,能单靠血缘就保住地位的,根本没有一例。这和大一统王朝传承是完全不同的。

郭宗训这个幼童,在当时局面下,是没有一丝可能保住皇位的。即使没有 赵匡胤 ,如郭威的女婿张永德、外甥李重进这些人,同样对皇位蠢蠢欲动,一样可能取而代之。

孙策不传子孙绍而传弟,司马师不传嗣子司马攸而传弟,高澄不传子而传弟,郭威登基后不考虑广纳后宫生子,而毫不动摇地栽培养子,都是基于同一个道理。

甚至赵匡胤长期以 赵光义 为实际储君,等到亲儿子长大成人后,赵光义羽翼已丰,尾大不掉,欲易储已不可能,也是同样缘由。

郭荣重病后,为保孺子皇位,费尽心思去打压张永德、李重进,反让和郭威毫无关系的赵匡胤轻易得了天下,是他眼光和胸襟不如他养父的地方。

当然,这也是他作为郭威嗣子而非亲子的先天不足,使得他明明有几个血缘上的成年亲兄弟,(其生父柴守礼生了五个儿子),却不能栽培重用。明明有一个人丁不算稀少的血亲家族却不能依靠,

反而从继位起为了避嫌还要刻意疏远。再加上郭威在世时为了维护郭荣的皇嗣地位,没有给张永德、李重进同样皇子身份;因此郭荣临终面对的储位问题,几乎无解。

(所以,诸葛孔明为何仅仅是蜀汉小国之相,却得历朝历代君主大力推崇,这样既忠且能,扶立幼主鞠躬尽瘁的臣子,几乎是所有帝王对大臣的终极梦想。)

赵匡胤既是郭荣麾下得力大将,又是他的亲戚,(赵光义和郭荣是连襟),因此得到重用,被委以心腹之任,也就毫不奇怪了。

所以说 若郭荣真是“柴荣”,若后周真是柴家天下不是郭家天下,那赵氏兄弟要想得国近乎不可能 ,即使能成功,过程也必会比历史上艰难得多。

郭荣重病后,能让郭周政权延续下去的可能,几乎无解。 在几个法定继承人同时都是幼年孺子的局面下,其实即使郭荣能够大公无私,愿意让权给张永德这个郭威的女婿或者李重进这个郭威的外甥。

他们和郭威生前并没有父子名分,终究也一样是改朝换代,只不过是可能在新皇室延续了郭威的一丝血脉。

但是中国与日本西欧的礼法习俗完全不同,女婿与外甥传承的女方血脉是毫不受重视的,和路人甲区别并不大,郭威宁舍张永德李重进,而选择和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内侄做养子,在五代乱世也不足为奇。

郭荣如果想学南唐烈祖李昪(徐知浩),改郭姓为柴姓,让柴家变成名正言顺的皇族,依靠亲兄弟来扶保幼主,同样不可行。

毕竟郭威是终结沙陀武人三朝乱政,光复华夏的英雄豪杰,而且仁德爱民、威望甚高,远不是杨吴政权一权臣徐温可比的。郭荣如果不是郭威的养子,那么本身不过一个贫寒茶贩,何德何能去登基大宝?

而且徐知浩从入主杨吴政权中枢,到最后改回李姓称帝,花了整整二十年的时间, 郭荣从成为皇子起到执掌天下,加起来才不到十年,即使他有心去做也根本来不及了。

何况即使舍得背上忘恩负义的骂名,孺子柴宗训还是一样保不住皇位。柴氏江山即使能够压制郭氏忠臣、以及赵大这样的心怀不轨者,顺利延续,最后能继位的也必然是他的成年弟弟。

如此劳心劳力、为人作嫁,却又何必?

是以,为郭宗训叹,亦为郭荣惜。

赵匡胤发动 陈桥兵变 ,黄袍加身,小皇帝郭宗训被迫让位后,被流放软禁,刚到二十岁便早死。郭荣的其他几个儿子同样早夭、或“不知其所踪”。时人笔记记载,有两个孩子,在赵匡胤授意下,被大将潘美和大臣卢琰分别收养,一改姓潘,一改姓卢,后来各自延续了郭荣的血脉,但也被剥夺了姓氏和身份。

剩下一些即使在后周也并不算皇族的柴氏族人,也就是郭荣那些依旧姓柴的兄弟的后裔,奉祀郭荣和郭宗训,给宋朝的仁德厚道当活招牌。

宋仁宗嘉佑年间,下令彻查柴氏族谱,封郭荣的从孙柴咏为世袭崇义公,奉祀周世宗郭荣。可见最迟此时,郭宗训便已绝后。

宋徽宗政和八年,又下令从柴氏子孙中挑选最年长在世者,以其祖父过继为周恭帝郭宗训的后人,其子孙世袭宣义郎,奉祀郭宗训。「 择柴氏最长见在者 ,以其祖父为周恭帝后,以其孙世世为宣义郎,监周陵庙,与知县请给,以示继绝之仁,为国二恪,永为定制。」

因此,后世所谓的“柴荣后人、郭宗训后人”,从血缘上都已经是旁系过继了。

当然,王朝鼎革,此亦在所难免。论血腥程度,已远远较之前各朝更迭时为轻。

不论如何,赵匡胤终究是终结了刘裕开启的持续数百年滥杀前朝皇族的恶例。他跟从郭荣征淮南时,于楚州之屠单活一巷的爱民之举流传至今,足以见其恻隐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