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嗣同的绝命诗,“去留肝胆两昆仑”中的“两昆仑”,究竟指谁

2020-09-04 21:35:23 作者: 谭嗣同的绝命

谭嗣同,作为一个时代末期的悲剧人物,其才情与胆识还是颇受人赞许的。特别是他那首《狱中题壁》的绝命诗,一句“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绝对的大家风范。一传出狱外,马上就有口皆碑了。但后人一直有个解不开的地方,那就是“去留肝胆两昆仑”中的“两昆仑”到底是谁呢?

“去留肝胆两昆仑”中的“两昆仑”是康有为与大刀王五吗?

谭嗣同这首绝命诗一度还受到过外界的猜疑,认为并非是其原作,但这件事已经有定论,它就是谭嗣同视为国家一死而发出的最后之声。而诗中“去留肝胆两昆仑”一句中的“两昆仑”从来没有真正定义哪两个人,因为相关的说法太多了。

其中一种便是人们认为的康有为与大刀王五,实际上,认为“两昆仑”是这一组合的占大多数,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看法,可以从康有为与王五和谭嗣同的关系说起。

首先,大刀王五在当时虽为江湖人物,但与谭嗣同有着师徒之谊,谭嗣同当年曾在王五门下学剑术。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由此可以理解,谭嗣同对于王五是非常尊重的,同时肯定也是极为认同的,不然以谭嗣同那样直率的个性,不会与王五学剑。

其次,王五虽为江湖中人,但极讲纲常伦理,也对国家之事非常关注。所以,当光绪被囚禁的时候,谭嗣同便找了他去营救光绪。当然,王五同意了,只不过没有营救成功,但这做法足以让谭嗣同认可。

另外,在谭嗣同被抓起来之后,已经打定了主意,以身士卒,想好了为国家大义捐躯的结果。只不过,国家还是要救的,他还有希望,有期冀,而这希望与期冀就在王五与康有为身上。当年梁启超在《饮冰室诗话》中就说:“所谓两昆仑者,其一指南海(康有为),其一乃侠客大刀王五。”

当然,另一“昆仑”也就不用说了,自然是康有为。这话的出处应该说就是从梁启超那里开始的,而且,对于其中之一昆仑的康有为说,不只是梁启超一个人这样认知的。比如《近代诗选》中就有这样的分析,认为“两昆仑”应该解释为康有为与谭嗣同。可见,康有为为其中一昆仑在大多数人的认知中是成立的。

但学术界认为真正的“两昆仑”应该是王五与师中吉

其实,不同的人眼中,对谭嗣同这句“去留肝胆两昆仑”有着不同的看法。这就与上面所讲的一样,有人认为是康有为与王五,也有人认为是谭嗣同与康有为。

不过,有些人是通过字义进行推断的,他们认为“两昆仑”应该是指大刀王五与师中吉。这又是为什么?不妨也从“昆仑”这一词的意思上来理解一下。

何为“昆仑”?此词出自于《诗经》,其意为奴仆。而唐朝的裴硎曾经著有《传奇》一书,书中有一篇为《昆仑奴》。所以,以孔祥吉为代表的诗经派认为,谭嗣同的“两昆仑”应该是指自己可共死的朋友。所以,他们就应该是大刀王五与师中吉。

王五在前面已经说过了,与谭嗣同自然有着极深厚的友谊,而且绝对是同生共死的交情。而师中吉又是什么人呢?他是谭嗣同的亲信,其人出生于湖南浏阳,与谭嗣同为老乡,曾以谭嗣同父亲的手下为官。

如此就可以看出来,师中吉于谭嗣同来说,有着“奴仆”之前身。但与此同时,师吉中又与谭嗣同是朋友,当年谭嗣同去见袁世凯时,就这样说过:“我雇有好汉数十人,并电湖南,招集好将多人……”

这里面的好汉自然是指王五等人,而好将又是谁?看谭嗣同说的“并电湖南”,师中吉才是湖南的不是吗?这自然是指师中吉等人了。如此一来,将师中吉认为“两昆仑”中的其中一昆仑倒也有一定的道理了。

外界有自己的看法,认为“两昆仑”应该是王五与胡七

外界还有一种看法,那就是以陶菊隐为代表的江湖派人士,他们认为,既然扯到了肝胆相照之语,那就应该是指江湖上的侠士、武功高手。所以,他们认为这“两昆仑”非大刀王五与胡七莫属。

大刀王五上镜率还真高,感觉哪种看法都甩不开他了。这倒让我们得出一个结论,“两昆仑”之中,必有一“昆仑”为大刀王五。

而这个胡七又是江湖哪位好汉?自然还要去看他的为人以及与谭嗣同的关系。谭嗣同因为为人豪爽,喜交天下侠士,所以当时人缘非常不错。他不但认识了王五,还认识了当时江湖知名的胡七。

这胡七与王五一样,为江湖名士,人送绰号“通臂猿”,武功了得,为人也正义。所以,谭嗣同与他还有王五曾经八拜结交。其中胡七便被谭嗣同称为七哥,而王五则被称为五爷。

这叫法虽然有些乱辈分,但却不影响三个人的友谊。在营救光绪的那次筹谋中,胡七也是谭嗣同请的“外援”之一。而且,胡七还曾为着掩护谭嗣同被捕出过力,可惜谭嗣同不肯走,结果就成了刀下鬼。而谭嗣同一死,“六君子”很快被杀,王五与胡七大概为了避祸,所以后来就不知所踪了。

由此可见,胡七若被谭嗣同看好的话,那也可以归于“昆仑”之中。而且,如果真的是剑指江湖的话,胡七也是不二人选。只不过,这只是一部分的看法,不可能得到后人的统一认同。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