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一上台就免了50多个王爷,原因何在?

2020-09-04 21:31:21 作者: 唐太宗一上台

历代王朝,皇帝和宗室的关系都很难处理。

近之则反,像汉初分封同姓王,酿成七国之乱。西晋封王,又造成了八王之乱。明朝朱元璋大封诸子,导致靖难之役,王爷把皇帝都推翻了。

但是太远了也不行,秦朝把所有宗室子弟都废黜,不给权力。隋朝也是把王爷们罢的差不多,结果在王朝遭遇危机时,没有人能出来帮助皇帝。

唐朝吸取前朝教训,做了很大的改革。

唐武德九年(626年)十一月,唐太宗下诏,罢免了50多个李姓的王爷。

历来皇帝得了天下,都要大封宗室王爷,以巩固本姓之尊荣权力。即使是为了避免王爷叛乱,虚封为王而不赐以兵权和实地,也足以长长皇室的面子。唐太宗为什么自减威仪呢?

其实这里面大有文章。

唐朝建立之初,四方不宁,为了笼络人心,唐高祖对李姓宗亲进行了大规模的封赏。许多血缘关系已经非常远的李姓人物,没立下什么功劳,都被封王。本支血缘较近的自是不用说,甚至一些孩子,也都赐予了王爵。

这是非常时期的非常之举,有其合理性。

但是到了唐太宗即位时,唐朝已经建国九年,天下粗安,不再有战乱。当务之急是恢复经济,与民休息。

而一大堆李姓宗王,没有功劳而白白享受百姓的供养。按照当时的政策,受封为王者,可以按级别占有一定户数,有的几千户,有的几百户,这些百姓应当缴纳的赋税都交给宗王。百姓原本承担的力役,也尽数转给宗王。

这相当于从国家经济收入中截流了。

唐太宗眼里揉不得沙子,于是下令,罢去一部分血缘关系远、没有军功的宗室王,降其爵位为郡公、县公。降封之后,这些宗室们占有的民户便如数交还给国家。

只有李世民的直系兄弟、子侄,才能继续封为王爵。

而血缘关系较远的,必须军功较大,才能保有王爵。比如淮安王李神通、襄邑郡王李神符、河间郡王李孝恭,因为立过军功,都没有动他们的爵位。

还有一些人,因为功劳比较大,不仅不动他们的爵位,还多赐了一些王权。比如江夏王李道宗,他早年就在太宗麾下作战,当年十七八岁,与二十来岁的李世民意气相投,都是神明奋发的青年英杰,唐军与宋金刚大战,李道宗先锋陷阵,立下战功。后来打窦建德于虎牢,李道宗奋勇冲锋,丝毫不弱于秦琼、程咬金等勇将。后来他镇守代北,屡屡击败突厥势力。所以唐太宗嘉其功劳,维持其原有任城王的爵位不变,还给他实封了600户,供其享用。

河间郡王李孝恭也是一位功劳甚大的宗王。他和李世民是第四世的堂兄弟,共一个曾祖父,血缘关系已经比较远了。但这位李孝恭是个颇有军事才能的人,唐高祖在位时受到重用。他与名将李靖率军南下,平定了萧铣政权,为唐朝拿下汉南数千里的土地。后又率李靖、李勣、黄君汉、张镇州、卢祖尚等大将,东向进攻江东的辅公祏。李靖、李勣二将都是唐朝顶尖儿的高手,李孝恭能够统辖他们行军作战,也反映出他自己实有过人之处,方能领着一班虎狼之将。辅公祏在李孝恭强有力的打击下,迅速土崩瓦解,江东数十州之地也归入唐朝囊中。

唐朝平灭群雄,如收瓦岗、灭王世充、灭窦建德、灭薛延陀、灭刘黑闼等等,都是唐太宗亲自率兵平定,诸王、诸将中,唯有李孝恭立下了削平义军、拓地千里的大功,可足与太宗媲美。

太宗心胸宽广,他不忌惮李孝恭功高震主,因为无论功劳、能力,他都不怯任何臣下。李孝恭因功被实授一千二百户,是为诸王中封户最多的。

不过太宗也不是一味地降爵,如果搞得太过火,弄的宗室离心离德,怕也不好交待。有些可降可不降的,太宗也采取了模糊处理。比如襄邑王李神符的王爵,就没有降。

当时唐高祖的子嗣非常茂盛,李世民兄弟22人,除世民外21人全部封王。孙子辈近百人,也全部封王。皇帝的子侄有的寸功未立,个个锦衣玉食,虽然有理由享受,但好说不好听。

李神符是唐太宗的堂叔父,血缘关系也不近。他的军功也不是特别高。仅在武德四年时,率兵与突厥颉利可汗打了一场遭遇战,打赢了一场,杀了突厥五百人,抢了2000匹马。这点功劳,在李孝恭、李神通、李道宗等人面前简直就是毛毛雨。但太宗没有动他的爵位。大概是因为这位老王爷一直帮助唐高祖父子镇守太原老窝,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如果连他也降,确实有点说不过去。

总之,经过唐太宗的一番整顿,唐初宗室王过多过滥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这不仅正规了宗室王爵的规矩,也使百姓负担大大减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