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代,自从齐桓公尊王攘夷开始,五霸相继,周王室越来越式微,天底下的事情,拳头说话,谁力气大谁说了算。
各国间的有作为的国君也都积极的发展自己国家的实力,扩大地盘,尽可能的占据先机,作为传统的蛮夷之人,楚国的发展机遇要比中原大国的发展机遇大得多。要知道,这时候的春秋时代的楚国,天高皇帝远,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没有什么力量制衡。
一方面缺乏制衡,一方面楚国能够抓住机遇,自从楚穆王开始,虽然楚国局势一片混乱,但是楚国的综合实力、地盘都是稳步向上的。即使多次的内乱也未能伤筋动骨。在楚庄王以前,楚国的乱糟糟的趋势时不时的上演,但是还可以收拾。
他返回楚国后,楚国的夺权篡位已经结束,等待他的是一个混乱不堪又体格庞大的楚国。摆在楚庄王面前的是如何让曾经强大的楚国不分崩离析,再度繁荣昌盛。但是内乱之后,各派势力互相倾轧,宗族之间为了权力尔虞我诈。
就算是楚庄王雄心壮志也没办法饰演,天生戏剧性状元毕业的他看到这个情形,之后慢吞吞的装疯卖傻。整天只知道吃喝玩乐,然后暗中观察,看一下自己的这一些臣子那个是忠心,那个是奸臣。
作为一开始没有基本支持者的他有的是耐心和时间,反正年纪轻轻,耗得起。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年轻气盛的他真的如同孤家寡人,很多权臣看到新王只知道吃喝玩乐,于是大喜过望,觉得未来的日子好过多了,以此慢慢放下警惕。
在即位的三年时间里,楚庄王可以说做出了一个潇洒、昏庸国君该有的样子。在权臣眼中,这样的国君最好,管你干啥,只要你不来限制我们的扩张权力既可以。
泱泱楚国,毕竟还是有一些贤能的臣子,对于国君的行为,终于有一名忠臣劝谏楚庄王,希望他能够改过自新,带领楚人成长起来。
这位臣子说了一个故事,他对楚王说:曾经有人问我,楚国有一只大鸟,这只大鸟三年的时间里面没有鸣过声音,不知道究竟是因为什么原因。楚庄王听到如此的话语,会心一笑: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他知道,这位臣子是在委婉地劝自己管理朝政,醉翁之意不在酒!楚庄王的回答也是让这位臣子放心,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这是对于大鸟的描述,也是对自己这三年不管理朝政的解释。
听了这个臣子的劝告,楚庄王突然如同变了个人一样,如同苏醒的蛟龙,年纪轻轻的他楚庄王管理朝政,军队、政治全面抓,没多久,就把病秧子一样的楚国带出一番生机,是的,南霸天一样的楚国崛起了,再也不需要仰人鼻息了。
楚庄王建立一支忠于国君的精锐部队,并且自己牢牢地掌握了他的控制权。不再满足于当下的楚庄王觉得是时候展示楚国兵威,威风八面的对外用兵,当时的霸主是晋国。
楚庄王深知,要想成名立万,必须要击败晋国,晋文公时期,楚国吃了大亏,被视为耻辱,经历了几十年,这时候楚国恢复元气,反而晋国已经因为权斗而将帅不和,无异于上天给楚庄王的机会,楚庄王借助这次机会,打败晋国,高高兴兴的班师,这一战不仅洗刷了城濮之战的耻辱,还迎来了霸主的美名,对于楚庄王来说,可以说是名利双收。
谁知道,在回师的途中,楚国贵族斗越椒头脑发热,拦截打完胜仗的楚国军队,再次开战对待楚国一定是不利的,军队内部不是元气大伤也差不多,楚庄王一看自己的形势不容乐观,就想进行讲和,但并没有得到好的结果,最后楚庄王歼灭斗越椒。
或许这期间如果斗越椒同意讲和,还有可能成为楚庄王的下属封臣,但是历史没有如果,最终的结局就是楚庄王完胜,斗越椒错过了机会。
自楚国立国以来,经历过几百年的发展,加上他的励精图治,终于到了巅峰全盛时期,一时间令华夏闻声色变!此后开创了两百年间晋楚争霸的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