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朝九晚五的上班,兢兢业业,却碰到了职场问题和领导的打压,你是选择辞职回家,还是为了微薄的工资继续坚持?如果回看历史,可以发现,不少历史名人遇到官场黑暗、领导的打压、无人理解时,会选择"告老还乡",甚至是年纪轻轻就辞职种地。李白有句耳熟能详的诗就印证了这种现象"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古人这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是值得我们敬佩的,但是他们为什么能如此潇洒的一走了之呢?为什么今天的我们想做也做不到呢?接下来就跟大家聊一下,现代人和古人之间究竟差了什么。
忍受生活,还是毅然辞职?
在现在这个社会,不要说跟老板对线了,上班族往往在职场中都是小心翼翼的,生怕有什么做的不对,不然第二天卷铺盖走人,上有老下有小的,还有贷款没还完。迫于现实的困境,在面对职场的不公平时,只能选择忍声吞气。
可是在古代,敢于反抗、敢于辞职的忠臣和清官,在史书上比比皆是,他们甚至不等到被领导辞退的那一天,就自己先离开了,真正做到两袖清风,这是一种文人的风骨。
难道这是因为古代做官的待遇不足够丰厚吗?显然不是的,我们现代社会讲究"五险一金",古代为官同样有相应的福利。只要到达了一定的层级,收入不仅是寻常人家的几倍,还包吃包穿包住,甚至包玩,连孩子的教育都帮忙解决了。
"学而优则仕",这就是为什么封建时代,读书人都打破头也想做官,因为只要到了这个位置,不仅社会地位完成了跃升,而且还让全家人的生活都得到了改善和保障。
因此,这些舍弃自己的官职和荣华富贵的文人,实际上是非常有决心的,相当于不仅要跟官场决裂,还要扔掉金饭碗,这对于他们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也正是这样,才更加体现出他们身上的铮铮铁骨。可是失去了工作,他们又是怎么生活的呢?经历了更好的生活,他们又为什么能保持自己的初心呢?
小农经济,自给自足
如果在今天,辞职之后失去收入,那将会寸步难行,因为没有了钱,等于失去物质交换的基础。古代也是如此,只要辞官,所有的特权就会被取消。我们现代人尚且这么艰难,古人肯定更加艰苦困难,他们又是怎么克服的呢?
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以小农经济为主的社会里,一个文人不在官场,他还可以依赖大自然来自给自足,让一家人得以生活。大家可能很难相信,在古代,一家人的月开支最低能去到哪里,答案是一两银子。你没有看错,这是学者经过研究后,计算出的中国明清穷苦家庭的收支。这是怎么办到的呢?
在那时,土地很多,对于我们来说买房子是件奢侈的大事,但是在封建社会,穷苦人家的房子都是自己建起来的,根本不需要太多的开支,家具也可以自己做。对于吃和穿,想要吃菜吃米,就自己种;想要吃肉,就自己养猪养鸡,或者是去山里打猎、去河里捕捞;衣服可以自己来制作,还有天然的河水、湖水、泉水…….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了,所以说,基本的生活所需都是能够满足的。
古代的娱乐活动也比较少,比不上现代生活的丰富,大多数人完成一天的劳动就睡觉休息了,过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加上道路不完善,车马也不甚舒服,远途旅行在普通人家是不流行的,没什么事也不会出门,车马的支出也就没有了,自然也没有太多的开支。
在这样的经济结构下,不要说贷款了,农村人连银行都没有见过,只要不是遇到天灾人祸或者兵荒马乱,是不会有严重的经济压力的。所以说,那些离开了职场的官员,并不会因为收入减少就饿死,相反,只要好好经营,进行劳动,时不时将多余的劳动产品卖掉,换点钱,还是能和一家人过上普通生活的。
古往今来,人心已变
"陋室虽陋,惟吾德馨",古代的读书人熟读四书五经,对精神境界的追求是我们现在所很难达到的水平。即使没有精美的食物,没有豪华的房子和奢靡的生活,与家人栖息在田野之间,读读书,时不时进行文学创作,享受生活至臻,这些品德高尚的文人在平凡生活中也能感受到人生的价值所在,活出自己的风采。
物质生活的丰富固然好,但是超脱于物质之外的东西,往往也很重要。儒家思想的优越之处就体现在这里。正是在这样的环境里,诞生了很多经典的伟大作品,我们不得不佩服这些伟人。虽然失去了很多,但是和玷污自己的灵魂相比,这又算得上什么呢?陶渊明之所以能写下"采菊东篱下,悠然现南山",还被千秋万世的文人代代传颂,还编入了课本里,正是因为这种骨子里的清高和对人格的追求。
很多读书人在逆境中,跟这些作品产生了共情,以此来勉励自己,甚至有人去效仿,来彰显自己的美好品德,这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荣誉。当今社会,面对诱惑和权威,又有几个人能做到如此呢?这是值得我们深深反思的。
现代物质生活的水平提高了,娱乐生活也变得越来越丰富了,但是有些东西也悄然逝去。我们有互联网,有各种高科技,生活翻天覆地,已经很难像古代的文人一样,满足于一杯茶和一本书。一是我们对美好生活的理解变了,我们想要的东西变多了,二是现在的经济和社会环境也变了,想要活得自由自在的成本更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