鳌拜手握40万兵马大权,明知皇帝要对付他,为何不造反?

2020-11-08 17:28:05 作者: 鳌拜手握40

鳌拜,瓜尔佳氏,从皇太极就开始征战四方,立下汗马功劳,深受皇太极的信任,被封为"满洲第一勇士";皇太极病逝后,力压多尔衮强势兵权,拥戴顺治帝继位,稳定清朝继位秩序;顺治帝去世,任顾命辅政大臣,辅佐康熙幼年登基。

在上述的官场经历中,鳌拜可谓是清朝三代元勋,位极人臣的他,本应有个安享盛世,载誉归田的结局。

可无论是史书还是戏说,这位"满洲第一勇士"即便是手握40万重兵,最终还是落个下狱论罪,囚死牢中的下场。

鳌拜的死,根本就是自取灭亡,不算康熙,他已经是两代武将,名声和权势都风头无两,单单这一条,对于一个新皇帝来说,就已经是个威胁。

可他并没有因此收敛,反而居功自傲,欺负新皇帝年幼登基,不仅着黄袍上殿拜年,还曾当着康熙帝的面申斥朝堂的大臣,气势堪比帝王。

擅自圈地,无视皇帝旨意,私自矫旨残杀无罪大臣,挑起朝堂满汉臣子争端,祸乱朝廷政治稳固。上面的每一条罪名,何止斩杀,灭他多少回九族都够了。

也许你会问,既然如此,还不如直接造反来得干脆,反正横竖都是死。可造反容易,成事难,内忧外患不说,即便是在朝堂之上,也存在不少硬阻碍,压根没有他鳌拜起兵造反的空间和可能。

鳌拜

顺治帝遗诏中,要鳌拜、苏克萨哈、索尼、遏必隆为辅政大臣,他之所以选了异姓大臣为辅政,想必是为了让自己的儿子,不要再重蹈多尔衮宗亲揽权的覆辙。

除此之外,四位辅政大臣的安排也是很微妙的,特别是苏克萨哈,虽然和鳌拜是姻亲关系,但两人素来政见不合,时常争论不休如同仇敌,再加上苏克萨哈本是多尔衮的旧部,靠告发多尔衮才受到顺治帝的重用,索尼、遏必隆、鳌拜都看不上他。

但索尼年迈,怕事圆滑;遏必隆庸碌,遇事无主见,看似鳌拜占了上风,寻常政务,有苏克萨哈做抗衡,自然不能太过为所欲为;至于涉及朝堂基业和生死攸关的大事,索尼和遏必隆也不会任由鳌拜拖自己下水,看似四角齐全的辅政大臣,实则相互制约。

鳌拜(影视形象)

圈地这回事,是在清初时,多尔衮仗着自己是摄政王,故意把肥沃的土地给正白旗,用以巩固自己的势力,让镶黄旗的索尼、遏必隆、鳌拜吃了大亏不说,还曾降职、罢官。

这些仇怨,到了鳌拜掌权,自然是此仇不报非君子,要把以往给正白旗的地统统拿回来,还准备"别圈民地"以备不足。

如此明目张胆,正白旗的苏克萨哈自然不能容他,还有户部尚书苏纳海、直隶总督朱昌祚、巡抚王登联都坚决反对换地,这四个人中2位是正白旗,另两位是汉人,分别代表宗亲和民间利益,他们的坚决反对让鳌拜火冒三丈。

鳌拜提议换地的本意就是削弱正白旗和镶白旗,进一步打击自己的政敌苏克萨哈,但苏纳海、朱昌祚、王登联的反对,无疑加大了换地的难度,鳌拜就以藐视上命、拔地延误等罪名,说他们论罪当诛。

康熙虽年幼但公正,下旨让刑部定罪处罚,罚没了家产和鞭笞一百。可鳌拜竟然无视皇帝,矫旨将三人处死,强行换地成功。换地风波,让朝堂上中立的官员,看到鳌拜的狠绝,更加让康熙帝耿耿于怀,即便经过了40年,对这三人的死都痛心不已。

鳌拜的狠绝不是一天两天了,凭着狠绝确实也让不少大臣因为恐惧之心而倒戈,同样的,也有不少大臣就因为这狠绝,毫不犹豫地投向对立面,如此无情无义之人,又怎会把同袍之谊放在眼里,一言不合便起杀心的人,又怎么能效忠共事呢?

换地风波不仅大失人心,连康熙帝也一并惹毛了,说得好听是矫旨,说白了就是篡改,再往深了想,是不是就想要篡位呢?康熙帝自然不能让你好过,可鳌拜乃三代元勋,在朝中势力盘根错节,又手握40万重兵,剿灭一事只能暗中进行。

影视

未免走漏风声,康熙帝亲自挑选了一批身强力壮的宗亲子弟,在宫中公开练习格斗和摔跤之术,这一幕曾出现在金庸先生的小说《鹿鼎记》中,但在历史中,也是真实存在的。

许是鳌拜太不把小皇帝放在眼里了,看到此景,他竟以为是皇帝贪玩,沉迷游戏,没想到,就是这一次的轻敌,把自己推向了牢狱的深渊。

康熙帝耐心等待,当这批宗亲子弟的摔跤和格斗练得炉火纯青的时候,康熙帝宣召鳌拜进宫,趁其不备之时,他一声令下,埋伏在四周的宗亲子弟便一拥而上,号称"满洲第一勇士"的鳌拜,拼尽全力但双拳难敌四手,就这样被生擒入狱。

残害同僚、目无皇权、残暴敛财,康熙帝共列举了鳌拜的30条罪状,并判处鳌拜革职、斩立决。最后要不是鳌拜扒开衣服,让康熙帝看着当年为救其祖父皇太极而留下的伤疤,康熙帝心软放了他一码,否则五马分尸,诛几个轮回的九族都是可能的。

鳌拜手上的40万重兵确实骇人,就连康熙帝想要亲政都得"曲线救国",索尼在去世前,曾上书请康熙帝效仿其父,14岁开始亲政。亲政后,却依旧不敌鳌拜的势力,此时索尼已病死,苏克萨哈便上书请旨,辞去辅臣之职,前往遵化为顺治帝守陵。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