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朝历史上,相对于嘉、万二朝,隆庆朝由于历时短暂,故常被一笔带过。隆庆时期是明朝承上启下、除旧布新的关键时期。通过高拱、张居正等人进行的大规模改革运动,力除嘉靖后期诸多弊政,并取得一定成效。二人合力还有效解决了长期困扰明朝的“南倭北虏”问题,为此后万历初期的稳定打下了基础。
隆庆朝统治时期处于明代中期,而这一时期社会发展的真实写照就是矛盾与斗争,明朝的统治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幸运的是,隆庆朝人才辈出。徐阶、高拱、张居正等一批经世之才,极力扭转了自嘉靖中期以来而出现的政治、社会、民族等危机的局面。封贡互市使得明蒙关系和平相处达数十年之久,不仅解决了蒙古物资短缺问题,也有效地解决了明朝与蒙古的矛盾问题。
高拱年长张居正十二岁,是嘉靖二十年进士,张居正是嘉靖二十六年进士。张居正考中进士后便直接进入翰林院做了编修,当时高拱也任职于翰林院。高张二人相近的政治学术思想和治国治学之道,使得二人很快的成为了盟友,闲暇之余共同研习治国、齐家、平天下之术,并约定,如果他日彼此得到朝廷重用定不相负。
高拱的吏治措施不可避免的会受到一些人的诟病,然而高拱身后的张居正则抓住这个笼络人心的大好机会。高拱前台进退人才,张居正背后收恩,这样不论是升职还是谪居的官员都会感谢张居正,实则是张居正拉拢亲信培植党羽建立了自己的政治势力,为孤立高拱,谋夺首辅位置铺平道路。
隆庆帝驾崩后,高拱对于张居正来说难免有些眼中钉肉中刺的味道,所以,对于张居正来说当前最大的政治目的就是排逐高拱谋夺首辅位置。隆庆年间,司礼监掌印太监一职空缺,冯保蠢蠢欲动,却因大学士高拱推荐了陈洪而与之失之交臂,于此二人有隙。后陈洪去职,冯保欣喜,本以为自己终于有了机会,高拱却推荐了孟冲,冯保大为光火,与高拱彻底交恶,于是开始接触张居正密谋逐拱。
共同的政治利益驱使张居正与冯保迅速走到一起密谋排拱。张居正跻身内阁,冯保身居中宫,二人一内一外,一明一暗交相呼应,狼狈为奸。 隆庆六年三月,高拱上书请求退休,穆宗没有同意。张居正、冯保趁机指使自己的亲信上疏弹劾大学士高拱,隆庆帝不予采纳并问责。正是由于高拱深得隆庆帝信任,所以张居正、冯保利用曹大埜密谋弹劾高拱失败。
新皇登基之日,高拱上奏章,用以巩固阁权,削弱司礼权。这显然表明拱与居正、冯保的矛盾日趋加剧,而此疏也是对之前冯保矫诏的抗争。而冯保与张居正昧上欺下的行为引起了朝廷内外怨声载道,给事中程文等人分别上疏弹劾冯保,见此状,冯保、张居正当夜即密谋驱逐高拱。
张居正为人心机重,城府深,而高拱为人坦直率真。当初言官弹劾冯保时,高拱找到张居正邀请其共同弹劾冯保,而张居正阳奉阴违,表面赞同与拱弹劾冯保,私下里却加紧了与保联合逐拱步伐,并指使冯保进谗言离间两宫太后对高拱的信任。隆庆帝驾崩没几天高拱就被免职,突如其来的变故使政局变得更加难以捉摸。罢相圣旨犹如当头棒喝,一时间朝廷众官员无不感到骇愕。
高拱宦海沉浮四十余年,政治生涯就此结束,虽心有不甘但却无可奈何,无力回天。令他始料未及的是本想排逐冯保但结果却是自己落得个斥逐,此时的高拱心神俱废,无限苍凉,浑身瑟瑟发抖,不是怕而是不敢相信自己为之奋斗终身的政治仕途就此结束。张居正为了掩人耳目避免祸水自引,在高仪的再三请求下与其联名上疏,请求挽留高拱。
张居正在奏疏中写到了高拱为官、为学、为人的优点长处;为国家事业的操劳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疏中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他对高拱的真情实意,为高拱罢相归乡感到惋惜,句读中丝毫体会不到幸灾乐祸的意境。然而,对于不明就理的人来说,张居正是正人君子心胸坦荡,高拱受难之际没有忘记自己昔日的良师益友。
高拱的被逐,是隆庆朝以来中央最高权力层面——内阁争斗的必然产物,也是明代内阁政治生活的常态。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冯保与高拱之间的争斗最大受益者是身为内阁次辅的张居正。高拱被罢归乡的圣旨让病床养病已久的高仪心念俱灰,连续咳血三天而不止,最终愤懑而死。如此,内阁仅剩张居正一人,理所当然升任内阁首辅。
高拱罢官回籍原因归纳为三:其一,皇帝年纪幼小,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控制权力的能力比较差,因此担忧内阁专权形成内外两个朝廷的局面,事事听命于两宫。其二,张居正、冯保内外勾结朋比为奸,暗连媾和,张居正背后操纵,冯保前台表演,进谗正中皇帝及两宫太后下怀,故此一举击败高拱。其三,高拱为人居功自傲,锋芒过于毕露,先帝在世时深得穆宗信任,有恃无恐。
高拱用人失误,一直视张居正为自己的益友,但张居正不甘心久居高拱之下却又无能为力改变现状。于是私下与高拱的仇敌冯保交好并形成逐拱联盟。穆宗去世后,高拱失去靠山,虽贵为首辅但昔日威风不再,又在错误的时间上疏要求把司礼监大权还给内阁并使言官弹劾冯保。使得冯保与张居正一内一外互通信息暗中密谋疯狂反扑,结果弄成了自己逐保不成反被逐的局面,被罢官回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