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赛因汗”拔都,到底有多能打?

2020-11-10 17:25:29 作者: 读书笔记:“

9)完备的后勤保障系统

距离遥远,时间跨度长的“长子西征”,之所以能大获全胜,与其完善的后勤系统,有着莫大的关系。

资料记载:

“(前锋军队)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并于一定距离之地,囤积粮草,沿途青草地,概经标明,以备大军到达时放牧。然后,满载战具及军需品之牛车,络绎跟进。同时又有大队中国技师,于管炮的炮队长统率之下,随后前进”。

“与武装部队同时前进者,尚有其他诸种勤务部队,有通译员担任各种繁杂语言之通译,有中医及蒙古医,道路管理员。掌印办事之长官,不论职之文武大小,或路,或府,或州县官,皆为大汗制造占领地区之财产目录。蒙古军中,甚至于有一类军官执行军需品、损失及调整部队之职务。在军队后方,有牧人及木工建造畜栏,和连络西方新占领地与本国牛马驿站的茅屋”。

“有若干妇女,乘坐于牛车之上,随军前进,在路上治理膳食,在四无市镇之西比尔荒原为军队服务。在宿营地中,有时且有戏剧上演,以娱乐士兵。演者带假须,着古装,歌唱听者所熟悉之歌曲”。

另外,蒙古军队还实行得利于敌、以战养战的军事政策。他们在征战中,取粮于敌, 取财于敌,取物于敌,取兵于敌,所以可以支持远征,而且越战人员越多,越战物资越丰。

蒙古士兵在侧翼射杀脱节的波兰骑兵

蒙古军队远征时有牛马随行,需要时就宰杀之作为给养。

每个蒙古骑士均有3—5匹马换乘,既利于快速机动,也可以在给养断绝时挤马乳为食。三匹马的马乳,就可以满足一个蒙古战士一天的食物需要;

在食物耗尽时,蒙古士兵还可以发挥特长,射猎野兽为食,继续远征到可以获得补给的地方。

正是依靠这些有利的条件,蒙古军队才能以不到15万之众横扫欧亚,铸就了人类战争史上的一个奇迹。

通过这次战争,蒙古帝国的版图大为扩大,从太平洋至亚得里亚海,从北冰洋到波斯湾。这次西征,直接导致了西方对黄种人近乎于偏执的恐惧,间接导致了“黄祸论”的产生。

值得玩味的是,被金帐汗国奴役了200余年的罗斯人,深得蒙古人侵略思想的“真传”,大有“青出于蓝胜于蓝”的架势。

在羽翼丰满后,他们沿着与蒙古征服者相反的方向,侵占了亚欧大片土地。即使在苏联解体后,依然是乌拉尔山以东的大片亚洲土地的所有者。

巅峰时期的俄罗斯帝国版图

这无疑印证了那句西方谚语:“剥开一个俄国人的皮,就会看到皮下蒙古人的血脉”。

1242年3月,合丹军队攻占达尔马提亚,经过塞尔维亚后,与拔都大队人马会合。至此,拔都已经占领了整个匈牙利。

1242年4月,窝阔台大汗驾崩的噩耗传至西征军中,窝阔台大汗的子侄必须回到蒙古,参加忽里勒台大会,选举窝阔台大汗的继承人。

拔都下令全军东返。历时七年的长子西征,至此宣告结束,欧洲人长出了一口气。2

为什么蒙古军队能够大获全胜?军事专家们给出了以下若干个理由:

1)天时

此时的蒙古帝国实力雄厚,内部空前统一。反观欧洲的东罗马帝国,正处于土崩瓦解的状态,欧洲各国内部矛盾重重,互相混战,几乎没有互相支援。

蒙古军队进攻保加尔和钦察时,罗斯诸公国没有援助他们;

蒙古军队进攻罗斯诸国时,各大公国之间也互不援助;

蒙古军队进攻东欧时,中欧不理;

蒙古聚堆进攻中欧时,西欧也“明哲保身”,坐视不理。

因此,蒙古军队可以从容地利用对方的矛盾,将其各个击破。

攻城的蒙古军队

2)“巧妙”利用俘虏

在这次西征中,蒙古军队不断吸纳补充被征服国家的俘虏,参加军事行动。在歼灭科罗契大主教乌古兰军队时,钦察人就起了很大的作用。合丹的军队在围攻瓦尔丁时,就以罗斯人、钦察人的顺序攻城,蒙古军则在后面督战。

要知道,蒙古军队出发时人数就比较有限,作战伤亡也比较大。通过俘虏的“补充”,有效弥补了蒙古军队人数上的不足,保证了远征的胜利。

蒙古军队中的罗斯附庸部队

3)先进的经济生产力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诸部后,蒙古人的生产力就有了很大的发展。而蒙古军队对周围各国的占领,使得其拥有了更多可以“取之即用”的经济资源,进一步增强了战争潜力。

4)旺盛的战斗欲望和顽强的战斗意志

坦诚地说,蒙古西征是“不正义”的掠夺战争,但作为掠夺一方的的蒙古人,肯定会因为掠夺的诱惑而士气高涨。

波兰步兵在崩溃后,惨遭蒙古轻骑兵追杀

另外,蒙古军队单兵作战能力强,且纪律严明,不惧牺牲,意志品质极为坚定。前面提到的几次大规模战役,几乎都是以少胜多的全面胜利。倘若没有顽强的战斗意志,估计早就“未战先怯”了。

5)机动灵活的作战方法

蒙古军队尽管人数不足,但因为掌握了有效的作战方法,在欧洲作战中罕遭败绩。他们根据当地的条件和敌人的情况,采取了机动灵活的作战方法。军事专家对蒙古人的作战方式,做出了极为贴切的“四字诀”总结:

了解敌情,判断准确;

长途奔袭,突然袭击;

两翼迂回,中间突破;

利用矛盾,各个击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