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的《元日》,蕴含着三个宋代春节习俗,节日的喜悦溢于言表

2020-11-10 20:33:18 作者: 王安石的《元

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也描写了除夕夜北宋都城开封燃放爆竹的场景:“是夜,禁中爆竹山呼,闻声于外。”

由此可见在春节燃放爆竹是由来已久的传统习俗,而且在宋代成为了全国普遍意义上的庆祝活动。

春节燃放爆竹更多的是为了增加节日的喜庆气氛,红红火火的爆竹在噼里啪啦的爆裂声中也夹杂着人们的欢声笑语,这是快乐幸福的时刻。现在人们在婚嫁、房屋修建、庆典、开业时,主客也会燃放鞭炮,以示庆贺。

(二)元日的第二个习俗,喝屠苏酒

这句紧承上句,写的是一家人欢聚一堂,喝酒庆祝节日的喜庆氛围。现在人们过春节不会再饮屠苏酒,但是在春节的餐桌上,酒水还是必不可少的,甚至用各种各样的饮品代替酒水。

中国的餐桌文化多多少少还是和酒有些关系的,一杯酒饱含着浓浓的情意,用酒来招待客人更是主人热情好客的表现,如果不胜酒力,以茶代酒也是很好的。

“屠苏”就是指屠苏酒,是古人喝的一种药酒,将屠苏草等药材浸泡到酒中,到岁时节令拿出来喝。

古人认为喝屠苏酒能强身健体、延年益寿,就相当于现在的保健酒之类的。喝屠苏酒还有吉祥的寓意在里面,能使阖家欢乐安康,这也包含着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里就轮到南朝·梁·宗懍著述的笔记《荆楚岁时记》正式登场的时间了,这本书的内容记载的是当时江汉荆楚地区元旦至除夕的岁时节令、习俗习惯、风物故事的地。宗懍在《荆楚岁时记》序中如是说:

率为小记,以录荆楚岁时,自元日至除日凡二十余事。

这本书字成书后,在社会上广为流传,也促进了岁时节令文化的交流。隋朝杜公瞻还为此书做了注解,并且将书中所记的荆楚江汉一带典型的南方节令风俗和北方的节令风俗做了比较。

宗懍《荆楚岁时记》和杜公瞻的注解同时流传,从而将中国大江南北的节日风俗融汇于一书当中。许多荆楚地区的节令风俗也流传到北方,一些北方的节令习俗也流传到南方,这本书对中国节令文化的交流和传播是有着不言而喻的现实意义的。

如在《荆楚岁时记》中就记载了元日这一天饮屠苏酒的习俗:

正月一日……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进椒柏酒,饮桃汤。进屠苏酒,胶牙饧,下五辛盘。

过春节饮屠苏酒的风俗在南北朝后期至隋唐时期也传播到了北方,而且风靡全国,并且一直延续到宋代。

和王安石同时代的苏辙在《除日》诗中也生动地写道:“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南宋诗人陆游也曾写道:“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

南渡之后的诗人何汝樵,在《元旦》诗中也深情地怀念着家乡那一杯在元日喝的屠苏酒:“故里屠苏酒,新年柏叶盘。嗟哉老兄弟,谁与共清欢。”

家人在元日欢聚一堂,推杯换盏,真是“其乐融融,其情恰恰”,这温馨的时刻让人们更多了一份对家的眷顾,多了一份家的凝聚力。

这也充分说明了宋代人在元日这一天饮屠苏酒的生动场景,这更多了一份人们对元日美好期盼和浓重的节日仪式感。

(三)元日的第三个习俗,门上贴桃符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诗句中“曈曈”二字是形容旭日东升、阳光普照的样子,这一天天气温暖晴朗,“千门万户曈曈日”更显示出了一派节日祥和的新气象。

“新桃”和“旧符”采用了古诗文中常见的互文见义修辞手法,也就是上下两句和一句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互相呼应、互相补充,其实说的是一讲事情。

这种修辞手法使文意互相交错、渗透、补充,以表达一个完整的句子意思,有单句互文,对句互文,多句互文的区别。

如唐代王昌龄的《出塞》中的“秦时明月汉时关”,就是典型的单句互文见义,意思就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宋代戴复古《初夏游张园》中的“东园载酒西园醉”这一句,也是单句互文。

范仲淹《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互文;陆游《成都大阅》“令传雪岭蓬婆外,声震秦川渭水滨”的这两句,也是互文见义的手法。

《元日》诗中“总把新桃换旧符”,其实就是指新桃符和旧桃符,用互文见义的手法写出了把旧桃符取下来,换上新桃符。那古人在元日往门上贴桃符有什么寓意呢?其实古人在门上贴桃符的习俗由来已久。

《荆楚岁时记》注引《括地图》中说:

桃都山有大桃树,盘屈三千里,上有金鸡,日照则鸣。下有二神,一名郁,一名垒,并执苇索以伺不祥之鬼,得则杀之。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故事,也是一个美丽的神话传说:相传有一个叫做“鬼蜮”的地方,有一座桃都山,山上有一棵树冠达三千里的大桃树,桃树上住着一只金鸡,每日太阳出来的时候,金鸡就会啼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