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是肉眼看水位,现在无人机实时通报,他三次上阵抗击洪水每次都不同

2020-07-23 13:05:37 作者: 以前是肉眼看

长江网7月23日讯7月22日清晨,邱家档闸口,硚口区六角亭街综治办主任代志刚巡完堤,在简易板房里吃了一碗泡面,当做简单的早饭。这是代志刚第三次上阵抗击洪水。

代志刚今年45岁,第一次抗击洪水是1998年,那时他还在部队服役。“当时簰洲湾堤坝发生脱坡,我们负责去应急抢险。”代志刚回忆,因为险情较大,自己和战友站成一排,不停地用黄土进行封堵。2016年,由于汛情严重,代志刚作为六角亭街道的一名工作人员上堤巡堤,第二次与洪水作斗争。今年汛期来临时,为了保证汉江沿岸的堤坝安全,代志刚第三次上阵。

代志刚带着杨刚一起巡堤。记者王静文 摄

代志刚告诉长江日报-长江网记者,虽然自己曾两次抗击洪水,但是城市在进步,技术在发展,防汛也跟以前不一样了。

跟随代志刚走上堤岸,记者看到,一层厚厚的混凝土防水墙里面,还有一层泛着青苔的土砖。“2016年时,外面只有这一层土砖,管涌和渗水时有发生。”代志刚说,这两年,这一段堤岸进行了整险加固,在土砖外面加了一层约50厘米厚的混凝土防水墙,不仅增加了堤坝的稳固性,还使这段堤岸成为一道风景线。

除了堤坝在不断加固,防汛技术也在不断发展。“以前我们都是肉眼看水位的高低,闸口封堵后只能堤外巡逻,堤内的情况无法掌握。”代志刚说,今年,硚口区水务和湖泊局用上了无人机巡堤,每天都会在群里实时通报汉江水位。堤外堤内,工作人员和高科技相互配合,确保大堤安全无虞。

代志刚介绍,尽管变化很多,但是也有许多老经验一直沿用了下来。发现异常就要插一面小红旗做标记、用探水杆和脚感受土质的松软程度、观察渗水处是清水还是浑水……他把这些经验都教给了年轻人。

第一次上堤防汛的杨刚就是代志刚手把手教出来的。与代志刚一样,杨刚也是一名退伍军人,今年刚刚入职街道。7月7日晚,杨刚第一次上堤,代志刚特意陪他巡了好几遍。“有时用探水杆感觉不出来,就要用脚踩一下。”代志刚一边巡堤,一边爬上台阶,一只脚踩在堤上,给杨刚做示范。“如果松软异常,还有浑水渗出,就要做好标记,立即上报。”这一天,也是杨刚31岁生日。“虽然没有什么仪式,但能在堤上度过也很有意义。”杨刚说,虽然汛期还没有过去,但是现在有组织、有技术、有保障,肯定能打赢这场仗。

(记者王静文 通讯员詹鸥 胡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