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暨大唐街道草塔老街上有一家“百年竹器”店郭建苗曾经因为手艺太好被人辞退

2020-07-26 21:51:53 作者: 诸暨大唐街道

人物名片:郭建苗,男,1956年出生,大唐街道大地村人,诸暨竹编手工艺人,从事竹编技艺传承47年。1988年,在草塔老街开设“百年竹编”店铺,至今已营业32年,编制的各类竹编制品兼具实用性和艺术性,深受顾客喜爱。

在诸暨,竹编技艺也叫篾工活。大唐街道草塔老街上有一家“百年竹器”店,店主郭建苗的竹编技艺远近闻名,因其制作的竹器既传承了古韵文化,又融合了现代元素,精巧美观,质量上乘,除了日常的乡邻熟客,不乏外地客人慕名前来定制竹器。

放弃高中就读名额

拜师学竹编技艺

郭建苗共有8个兄弟姐妹,他排行第四。17岁那年,为了减轻家庭负担,他放弃就读高中的名额,拜师年近古稀的篾工界能手周友生,成为其关门弟子。郭建苗跟随师父学习两年后,为了精进技艺,又拜师周友生的弟弟周友能,随后3年跟着师傅走南闯北,赶做各种篾工活,练就了高超的手艺,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编织竹器,实属不易。首先要把长长的毛竹锯成一般长3.5米的毛竹段头,毛竹丝路明快,容易沿丝路直劈,劈成好几块长条。接着,把它们劈成一根根的小长条,然后加工成篾丝,最后用刮刀把篾丝做个抛光,制成半成品。篾丝按照器物大小确定宽度,如要编织精细的花篮,直径1厘米的篾片条子必须至少切成5根。之后,才能开始各种编织。

因为手艺太好

曾经闹过笑话

郭建苗学成出师后,自立门户开始带徒弟制作竹器。“那时候手艺好的师父都是被请上门去做工的,很受人尊敬。”郭建苗回忆说,只要工艺好,就不愁没有人来请,但也因其制作工艺太好,还闹出过一个笑话。有一次,郭建苗被邻村一户人家请去打一张晒谷用的晒垫,没想到做了3天工后,他被女主人辞退了!回到家的郭建苗百思不得其解,事后才了解到,原来是女主人觉得他的手艺太好了,担心日后晒垫坏了找不到人来修。郭建苗知道原委后哭笑不得,但也没将此事放在心上。孰料几天后原先请他做工的主人家又上门来请了,不但诚恳道歉,还请他多打了许多竹器,一连做了十来天工。这以后,郭建苗的好手艺更是传到了邻里八乡。

村里第一个走出去开店的手工艺人

1988年,郭建苗和妻子决定离开山村出去闯一闯,几经考量后在草塔老街买下了两间店面,开了“百年竹器”店。那一年,郭建苗32岁,也是当时村里第一个敢于走出去开店的手工艺人。

此后32年,郭建苗一直潜心竹器制作,即使市面上价格更便宜、款式更多样的塑料制品越来越多地替代了竹制品,但他店里的手工竹制品却更加琳琅满目,从最初主打农具和普通生活用具,到如今偏向更具有观赏收藏价值的果篮、装饰品等手工艺品,郭建苗的手艺永远精益求精,只要一张图纸,他就能惟妙惟肖地做出来。“竹器的制作全靠手感和眼感,它没有规定的大小、尺寸,所以每一个产品都是独一无二的。”正是因此,许多竹篾爱好者,寻寻觅觅找到郭建苗的竹器店,一方面欣赏他的作品,重温古老的竹文化;另一方面定制一份自己心仪的竹器,以供使用、观赏或收藏。

“其实篾工活既苦又累,但是我从学艺那天开始就喜欢上了,这么多年都没有放弃过,每次看着自己打出来的成品,特别有成就感。”郭建苗搓着布满老茧的双手苦笑说,竹编技艺学起来很苦,他带的徒弟早已另谋出路,连他的师父也早已停工了。

2018年,改造后的草塔老街重新焕发了生机,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来到郭建苗的竹器店,竹制的水果篮、热水壶、手提包等产品成为大家争相购买的“伴手礼”。去年,郭建苗先后数次受邀参加诸暨、绍兴等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活动。“我希望有生之年还能收几个徒弟,让这门传统手艺继续传承下去。”郭建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