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到74岁,“我”吃上了机器人烧的饭…是2020年没错了!

2020-07-28 07:01:16 作者: 活到74岁,

摘要:虹桥敬老院升级综合为老服务中心,“阿姨爷叔”有了无微不至的照顾。

口述者:长宁区虹桥街道虹一小区居民 范根娣

我叫范根娣,出生于1946年,是土生土长的上海长宁人。上世纪80年代初,我从长宁香花桥搬到了虹桥街道,在虹一小区一住就是40年。从刚搬来小区时周边空荡荡,到如今交通四通八达,任何东西都能在家门口买到,看病、办事都只要走两条马路,这样舒适、安宁的生活体验,不就是小康生活吗?

去年3月,我们小区新开设了虹桥街道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从老年助餐到卫生健康服务,甚至认知症的筛查都一应俱全。这下更好了,我们老年人不仅有了自己的活动空间,还有无微不至的为老服务。

为老服务项目丰富多样

虹桥街道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一楼社区卫生服务站

1997年,我从强生旅游公司退休,投入社区工作,发挥余热成为了虹东居委一名社区干部。当时我就注意到,老人能去的地方很少,退休后大家几乎都呆在家里,除了买菜、看病,不太喜欢出门活动,社交空间也很有限。

两年前,我的老伴去世,女儿出嫁了,我一下子变成了一名“独居老人”。一开始我缺乏心理准备,好在女儿、女婿都非常孝顺,加上自己的兴趣爱好也比较多,就这样我逐渐调整了心态,开始慢慢适应独居的老年生活。

“尽美·虹桥记忆家”居民志愿者,协助社工为认知障碍老人提供训练帮助。舒抒 摄于2019年9月

去年,小区里原来虹桥敬老院的位置,升级换代成了虹桥街道的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说实话,一开始我也不知道“为老服务”是什么,当我走进这栋三层高的小楼时,我明白了,政府专门打造了一座我们老年人的活动空间。

虹桥街道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三楼

为老服务中心的外墙和内部装潢都用了暖色调,三层楼的空间功能分布非常清晰,很方便老人记忆:一楼是综合养老服务点,有助餐点、卫生服务站、护理站、居家养老服务站,还有虹桥街道的“市民美好生活服务站”、养老顾问站、智慧养老微展厅;二楼是虹桥敬老院,有保基本的养老床位;三楼是老年人日间照料服务中心,有日间照护服务,能做康复运动、认知症康复训练,还能体验科技助老、助浴护理项目。

从老年人最基础的需求,到丰富多样的服务项目,这栋小楼里都有了。

社区卫生服务站各类设施

吃上“机器人烧的饭”

今年5月,为老服务中心的助餐服务从原先只提供午餐,变为提供一日三餐。小区里很多老人都跟我一样,只要有空都会来这里吃饭,既省去了烧饭、洗碗的时间,也降低了老人在买菜、烧饭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危险。

虹桥综合为老服务中心老年助餐食堂。 舒抒 摄于2020年7月

现在,我一般早上10时来为老服务中心,先到虹东居委会的社区卫生服务站量血压,然后跟年轻的志愿者们聊会天。到了10时30分午餐档口“开张”,每天都有4、5样荤素搭配的菜式供选择。现在天气热了,素鸡、清蒸鱼、炒蔬菜等比较清淡的小菜会多一些,都有很符合我们老年人的胃口。

晚饭会有菜饭和罗宋汤、炒面和黄豆骨头汤这样的搭配,我很喜欢吃。没想到,有一天食堂的社区志愿者告诉我,“这里的饭菜都是机器人烧的。”我仔细了解了才知道,“厨师”是一家长宁区人工智能企业发明的“机器人手臂”,它可以标准化地完成八大菜系的烹饪。怪不得我们的饭菜花样繁多,价格也不贵,正餐每顿都在13-15元之间,口味也很稳定。

“机器人烧的饭”

听街道干部介绍,不止我们这样的老年助餐点,虹桥街道很多园区、商务楼的白领也跟我们一样,吃“机器人烧出来的饭”。没想到我们这些上了年纪的“阿姨爷叔”们,有一天也能跟小年轻们同步“赶时髦”,体验新科技。社工跟我们介绍,这些都是我们长宁区引入的“智慧养老”场景,让老年人也享受到科技进步带来的生活便利。

“尽美·虹桥记忆家”各类智能化认知障碍健脑游戏

“小老人”服务“老老人”

既然是“综合为老服务中心”,这里的活动也不止有养老、健康相关的服务,还有许多照护到我们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活动。

我经常参加老年知识讲座和助老服务。在长宁区,户籍老年人占比较高,有37.5%,比上海35.2%的平均水平还要高一些。像我们六、七十岁的“小老人”,自己感觉还不算老。相反,我们很乐意帮助八、九十岁的“老老人”。

“尽美·虹桥记忆家”居民志愿者,协助社工为认知障碍老人提供训练帮助。舒抒 摄于2019年9月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