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毕业后,崔健顺利进入一家企业工作了一段时间,可他感觉到,“想在专业领域学得再深入一点,却找不到机会。”2018年,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开始探索实施高职起点的本科教育,崔健没有错过这次机会。他辞职考回母校,成为高职起点本科的首批学生。
随后的两年学习中,他本就擅长的动手实操能力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他注意到,上课时使用的教学操作设备“不太好用”,比如操作中容易受干扰,而且全封闭的设备既不方便学生研究学习,又没法增加设备的扩展性,他总琢磨着找到优化改进的办法。
他把自己的想法跟老师一说,没想到老师第一个鼓励他,“你去试试看吧,把它改得更好用!”在学校的实验室里,老师把设备交给他,让他拆了又装。为此,他把自己埋在一大堆理论书籍里反复研究。
毕业前,他交出了一份题为《开放式机电控制实验平台的设计与制作》的毕业设计,实现了设备改进的设想,并获得了优秀毕业设计奖。
正是看中了他在实际操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广东南海石油为他提供了现场机械维护的岗位。他将登上海上钻井平台,操作和维护世界先进的采矿设备,这让他感受到更大的责任和动力,“如果有机会,我还愿意在实践中继续深造。”
在他面前,从前窄窄的追梦之路已经变得宽广而长远,如今,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已经构建起中职到高职、中职到本科、高职到本科,以及本科到硕士的纵向贯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
事实上,这个目标早在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就已提出,“要系统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到2020年形成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如今,在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本科专业从最初的3个增至今年的20个,同时开展了与天津理工大学、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天津科技大学等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的新模式。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校长张桦说,2020年我们“中高本硕”衔接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已初步建成。首届599名本科毕业生中,高中生源四年制本科340人,中职生源四年制本科35人,高职起点本科224人;此外,还有30位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在读。
这意味着,职业教育体系内部有机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双向沟通的人才立交桥已经架设起来,越来越多的学生拥有了多次选择的机会,也找寻到了更多不断向上攀登的成才路径。
下一步该往何处走
自诞生之日起,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的发展就与国家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的命运紧紧相扣。对这所在许多方面都开辟了中国现代职业教育新历史的学校而言,也将迎来一个新的开始。
“十四五规划”正在开端,天津市在建设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地;与此同时,疫情给数字化时代按下快进键,时代的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下一步该往何处走?
鲁昕认为,教育要面向未来,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抓住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制造业融合发展的契机,承担起支撑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的使命。
张桦表示,下一步学校将进一步完善“中高本硕”贯通培养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总结凝练职业教育类型应用技术大学的人才培养标准和机制。
鲁昕还期待,这所应用技术大学要着眼于:聚焦新职业,培养智能经济、智能社会所需的一线技术技能人才;同时不断深化知识体系、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材教法的全面改革,紧跟科技迭代步伐。
同时她提醒这些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人,要时刻思考如何用自己的知识技能进行数字化升级和创新,“你们是数字化的一代,不是一般的产业工人”。
彻底改变中国制造业处于世界产业链中低端状态的使命,正在年轻一代肩头。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胡春艳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