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热评:这篇看不懂的高考作文,可以树为满分典范吗?

2020-08-05 14:00:15 作者: 央视热评:这

央视新闻客户端8月5日消息,“现代社会以海德格尔的一句‘一切实践传统都已经瓦解完了’为嚆矢。滥觞于家庭与社会传统的期望正失去它们的借鉴意义。但面对看似无垠的未来天空,我想循卡尔维诺“树上的男爵”的生活好过过早地振翮。”

以上语句来自于一篇名为《生活在树上》的浙江省2020年高考满分作文。据媒体报道,浙江省高考作文阅卷大组教授点评文章称“老到和晦涩同在,思维的深刻与稳当俱备”。

这篇满分作文引发众多关注,有人夸赞“太牛”了,有人说“看不懂”。事实上,就是阅卷专家,对这篇作文的评分也相差较大。第一名阅卷老师给这篇作文的评分为39分,后面两位老师给了55分的高分,最后经作文审查组判为满分。这表明作文阅卷是十分谨慎的。如何看待这篇满分作文?优秀的高考作文应该体现什么样的品质?《热评》邀请评论员和专家发表见解。

写作一定要有读者意识,这是尊重读者的具体表现。

这篇文章看似引用了大量名家警句,也用了不少显得高深的生僻词语,给人一种读书不少的感觉。但不得不说,整篇文章晦涩难懂,逻辑不清。

对高中学生,我们自然不必要求太高,也不认为满分作文就一定完美无缺。但既然这个满分是阅卷评议组的最终评审意见,这种意见对于教学有着极强的导向意义,那就不能不对这篇文章有所批评了。

点评者认为这篇文章文字“老到与晦涩同在”,可实际上“老到”谈不上,“晦涩”则非常突出。这种文风,不过把难懂当深刻。作为鼓励给个中等偏上的分数尚可,给满分就说不过去了。

现在的高中学生作文,高考腔已经非常严重,古人聚会、名言汇编、大词迭出,文风浮化却言之无物,这篇所谓满分则是这种文章的变种。

必须声明,我不反对用典雅词语,也不反对用生僻字眼,但所有作文用语只有一个标准——恰切。所谓恰切,是指能体现表达意图,适合语境需要,考虑对象接受。如果表达内容体现不出意图,不合语境,不考虑对象,绝不是优质的表达。

晦涩的作文得满分,不是要学生模仿,而是重视个性表达。

高校的学科专业是众多的,这名写出晦涩作文的考生,如果考新闻专业,用这样的文字写新闻,肯定不行,然而,他如果考古文字专业、中文系,或者历史系,他对问题的思考,以及这样的文字表达,放在专业领域,就是佼佼者。

评价这篇作文好不好,需要坚持专业立场。对一篇作文的判断,不能用一个单一的标准,那会导致所有作文“千篇一律”。我国从2013年起,对高考语文作文命题进行材料作文改革,即给写作材料,由学生自主命题撰写。一篇好的材料作文,要看学生有无独到的观点,以及用严密的逻辑论证这一观点,在论证过程中,展示作者的语文素养、表达能力。

用这一标准来看这篇作文,作文审查组给满分,是站得住脚的。这不是通常意义的好作文,而是富有个性特点的作文。虽然文章比较晦涩难懂,但是文章有自己的观点,有严密的逻辑,看得懂者说其是好文章,就是因为这一原因。而看不懂者除了确实看不懂之外,还为作者担心,在高考中写这样看不懂的作文,风险实在太大了。

阅卷老师给这篇作文满分,显然不是要让学生模仿这篇作文,而是向考生传递“写自己的文章”的信息,即只要作文写出自己的个性、特色,就会是出彩的作文。

当一篇完全不按套路的作文获得满分后,有那么多声音反对,这是耐人寻味的。这也再次说明,对于专业事务,应该进行专业评价,不能用舆论评价代替专业评价。

争议背后是对高考作文的误读。

这场争论,从不同角度看都有道理,无法绝对说对或错。但大家往往忘记了这是高考,是高考作文,不应静态地争论这篇文章的好坏,必须放在高考这个环境场景下考虑。高考是一个选拔性考试,必须有一个统一的尺子,这个尺子唯一的决定者就是命题人与阅卷人,否则就会陷于无休止的争论最后影响高考阅卷的公正性。

其实这场争论的背后,存在着对高考作文考试定位的误解,大家争议的焦点实际已经偏离了高考作文考试的定位。无论命题,还是阅卷,高考作文到底应该考查考生哪方面能力?在我看来,高考作文需要考查的核心应该是明确的,即考生的基本书面表达能力。这些未来的大学生,他们将来可能会当工程师、做医生,当公务员或者是成为科学家,从事各种行业。因此,高考作文第一项任务就是考查学生的基本书面表达能力,即基本语言组织能力,与隐含在背后的逻辑思维,而不是文学性。高考作文绝不是用来筛选中文系学生的,也不是考作家的,因为不可能考出作家,根本无力也不应该承担此责任。

其实不只我们的高考,放眼去看全世界的“语文”测试,从托福到雅思,从美国的高考SAT到ACT,其写作测试的核心都是表达与逻辑。部分写作考试甚至是机器阅卷,背后的根本原因,就是书面表达的逻辑是测试的核心。

从这个角度来说,争论似乎不应该存在,浙江这篇作文给高分是没有任何问题的。表达方式的不同,不应该是我们质疑的焦点,即便是炫技,也得有扎实的语文基础可炫。

树立怎样一种满分典范,事关一个社会对写作、表达和交流的理解。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