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式学校》|浅谈制度的因材施教

2020-08-28 02:38:22 作者: 纪录片《我们

《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式学校》这个纪录片讲的是让5名中国老师在英国南部汉普郡的一所中学实施4周中国式教学试验的故事。

中国式教学的特点是严厉,时间长。中国学生在一些知名的国际考试中总是名列前茅。

但是,用中国的教学方法来教育英国的中学生可行吗?参加试验的老师和学生又是怎么想的呢?他们有什么体会?

首先,作为试验的一部分,中国老师接管了一个由50名学生组成的9年级的班。

这些学生在四个星期的时间里,要穿统一的校服,每天早上7点到校,在校时间长达12个小时,中间有两次吃饭休息时间。每周还要举行一次升中国国旗的仪式。

而课堂上主要以记笔记为主。同时,还要参加集体练习。学生们还要负责打扫教室等。

1、关于两国的考试问题:

在第一集里面,其实有个点很关键,就是中国老师与英国老师在小考之后谈到,你们有多套大纲,你们有IGCSE,你们有BETC课程,从而适应不同的学生水平。这似乎就是整个一集里面从体育课开始,到各类课反复强调的一点。

但是除此之外,老师们很有方法也在这一集里面被强化了,具体来说就是数学课与体育课。英国的老师看起来总是这么有方法,他们能够进行所谓的“因材施教”,坐在学生中间一个个解答问题,我们也一直觉得西式的教育非常尊重学生主体,这一点我倒是想留在后面谈。

其实很明白,我们以前总是说高考的问题,我倒是想避开这个来谈,因为毕竟每个国家的学生想入大学都要考试。可是以我曾就职的国际学校来说,一开始大家都是学IGCSE,从而可以拿到最漂亮的分数去好学校。可是如果你拿不到升往高二年级需要的分数,你很自然的就只能去学一个相对弱一点的课程体系了,然后你能申请到的学校与专业就开始变得有限。这就是英国老师所言的,有时候你可能需要牺牲掉一些难点知识去讲一些基础的知识。因为如果一旦换成弱一点的课程体系,就像从高考直接变成职高考试,这个难度是不言而喻的。但是这样,能保证每个孩子都能接受他理解得了的东西,他都能有一种满足感。

但是吊诡的地方就在这里了,中国的家长往往宁愿拿到高考的那个分数才让他死心,也不愿意你过早的就把他的孩子给审判了。一年以后,有的孩子将不得不去往不同的课程体系时,就会有家长质疑,为什么我的孩子只能读这个体系了,那他以后的升学就会有很多限制之类的问题。这也是人之常情,我交了同样多的学费,你要在高一结束就告诉我,我的孩子技不如人,而不是等到高三那一纸分数下来,这也有点勉强。所以,在国际学校内的推行尚且有阻力,更大泛围的实施值得讨论。

2.纪录片中展示的教师主体,谈数学课与体育课。

体育课,学生要跑1000米与800米达标,这符合中国国情吗,符合。有小胖子跑的不过关。这时候我们当然可以说制度是冷漠的,但是这里面的中国老师看上去,就像是一个只会拿着秒表掐时间的机器,而那个英国老师在不停的鼓励学生。

我很感动那位英国老师的很多话语,这是肯定的。可是关键是,中国的老师真的就那样的“冷漠”吗。是很无奈,因为制度总是一板一眼,可是就算是这样,我们也常常鼓励学生“do your best”,或者“尽力就行”,中国老师真的连关心与鼓励学生都不做么,连类似的话都不会说么。当然,英国老师从话语上更具人文关怀,但是我不认为这里体现的面向就是很具有代表性的。

其次是数学课。

数学课形成的二度对比在于,学生们上中国老师的课没有听懂正弦余弦,上英国老师的课听懂了。

我们仔细分析一下这里的几分钟内发生了什么事。

其实我没觉得中国老师做的有任何不妥的地方。从黑板上能看出,他从定义来讲这个概念。而且他也用了一个三角形,勾股定理算三边后,开始讲正弦余弦为哪边比哪边。

英国老师难道不是讲正弦余弦的定律吗?他是的,只是他从读音出发,告诉学生们怎么记忆。所以知识点是一样的,方法上有所不同。英国老师的方法更容易让英国学生接受。

这里也是有点心酸。毕竟对于老师与学生而言,英语都是他们的第一语言,他也是很容易想到这种方法。但是我也看过台湾的培训机构,用歌声的方法让学生去记忆的。不知道为什么,我们看的时候总觉得很荒谬,想着正弦余弦多大个事儿还要唱歌。 我们当然希望数学课也变得有趣,可是从概念出发的讲解,与把握发音的记忆,这更多的是方式不同而已,要传递出高下的概念,我私人觉得有点勉强。

实际上,孩子要成才,更重要的教育资源,是各自家庭的文化背景、价值观的言传身教、志向和视野的潜移默化

悠家教育秉承独创的“天赋优势教学法”,坚持“因材施教”的价值主张,全力为每一个孩子量身定制专属教育规划及解决方案,帮助每一个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