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曾跨时空为徐悲鸿补画,你怎么看?

2020-08-30 13:58:23 作者: 范曾跨时空为

著名画家范曾在中国画艺术领域有着很高的地位,他在创作自己独具一格的文人画的同时,也画过一些十分特殊的画作。今天提到的是他与徐悲鸿等大师们在笔墨上“神会”的作品。

范曾补绘的《六朝诗意图》

《六朝诗意图—知足常乐》底稿

1929年,徐悲鸿根据民间广为流传并已俗语化了的六朝人诗意:“别人骑马咱骑驴,仔细思量我不如,回头一见推车汉,比上不足比下余”,创作了《六朝诗意图—知足常乐》底稿,并据此底稿,先后创作完成了三幅作品,一件存于莫斯科博物院;另一件被新加坡藏家杨启霖收藏;第三件由蒋碧薇转让给台湾省国华堂的邱聪龙。三件成稿各有归宿,只有此件白描底稿多年来一直由徐悲鸿夫人廖静文珍藏。

徐悲鸿所绘《六朝诗意图—知足常乐》,除中间的驴之外,全部以白描手法写出,前面骑马的翩翩公子,面部表情刻画的惟妙惟肖,眉毛高眺,右手拉着缰绳,左手扶执腰下佩剑,脚蹬马镫,端坐马上;坐下之骑,颈系响铃,信步前行。通过对白描骏马鼻、眼、耳、嘴、颈、身、尾、蹄的勾画,比常见的徐悲鸿写意马更显端庄、淡泊和灵动。再看中间的骑驴者,从头饰可知当为一穷酸书生,其后视推车汉的表情,有惊讶、有同情、有自娱、有欣慰,头后视而脚前蹬,极具平衡感,加之左手勒紧缰绳,驴头微别、驴踢亮起之神态,极为传神;再看后面推车的汉子,满脸布满苍桑,眼神中流露出不甘与无奈,脖勒车襻儿之状甚感沉重,手握车把更显力量,粗状的腿蹬地之状,稳与动并显,劲与力共存,车轮前转的动感油然而生。

整幅构图,中心人物当为中间的骑驴者,他对前面官运亨通者的锦衣白马,羡慕不已,自愧不如,但回头一看,又见大汗淋漓、光膀赤足、辛苦劳作的推车汉子,觉得自已又高人一等,从而又有一种优越、得意和满足。骑马者的春风得意,推车者的心有不甘,很复杂的心理活动被画家以极简的笔墨写出。与其说是一幅尚未完成的底稿,不如说是一幅已经告罄的杰作。虽未写背景,但更突出了主体,虽不乏疏旷,但更为传神,虽未尚华丽,但朴实的线条更显“淡泊”与“练达”。

2006年夏天,范曾先生受廖静文先生之邀,有幸亲睹悲鸿先生的这幅佳作,在反复揣摩悲鸿意图和审视原作的前提下,纵情挥毫,补绘出后面的连山,茂壮的松树,以及马蹄所过、驴蹄所触、车轮正行及壮汉踩踏的山路,并补画数笔荆棘野草,更显道路之崎岖。所补画内容与原底稿完美地结合于一起,可谓珠联璧合。与其说是补画,不如说是时隔77年的两代大家神交并密谋而成的一幅佳作,她凝聚了两代大家之精华,淋漓出两位巨匠之绝技,造就成独一无二的旷世奇作。

徐悲鸿《六朝诗意图—知足常乐》范曾补绘设色画

范曾先生补画之后,又在画面左上角信笔写下长题“锦锈少年不知愁,策蹇山林羡骥裘。独驮堪怜人寄世,伤心莫忘此回头”这一千古名句,并注明“岁丙戌仲夏,静文先生持悲鸿六朝诗意稿嘱题。江东范曾”。紧随其后又写道:“贡句‘锦锈少年’原为‘少年锦锈’,谨誌。十翼又题”。诸君千万不要认为是范曾先生误将“少年锦绣”题为“锦绣少年”,诚不知这正是范曾这位当今艺坛诗、书、画三绝并对历史、文学有着卓绝造诣的大家的刻意之笔,将“少年锦绣不知愁……”改为“锦绣少年不知愁……”,两词易位更尽画意、更为妥帖。

1985年,廖静文女士在“怀鸿室”写了“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对联。将此对联挂于徐、范两位大家《六朝诗意图》两端,构成一幅完整的中堂,又为画作增加了新的内涵:1929年徐悲鸿创作的底稿,似在给后人留下一个考卷;1985年,廖静文于怀鸿室深情地写出“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之心言;2006年,范曾得以挥毫于前人的原作上,终偿前人之夙愿,时间这根线牵出的故事,其意、其情、其境令人感动和畅想不已……

不仅如此,其实多年来,画家范曾除了为徐悲鸿补画,还为很多国画大家的名作题写了抬头和补记。

范曾题徐悲鸿奔马

范曾给他的老师李苦禅先生画面题字。

范曾题齐白石画作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