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的人格教育的主要基石是“幼儿养性”和“童蒙养正”。“养性”与“养正”实则是互不割裂、密不可分的初始教育的综合体。
我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指出:“真正决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学习成绩,而是健全的人格。”这是对孔子“蒙以养正”理念的现实解读。
“幼儿养性”就是要在幼儿时期注重培养孩子的良好性格。这里非常关键的是,孩子在三到七岁的时候,是性格涵养的关键期。童蒙时期受到“正念”“正行”等教育,这是性格“养正”的根本所在……近段时间,由乐清市乐田幼儿园发起的一场关于以教育为主题的《国学故事汇》引发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共15期的《国学故事汇》在“浙江视界”播发,一石激起千重浪。
据悉,6月1日,首期《国学故事汇》第一讲刚推出,社会各界反响强烈,微信留言不断,读者纷纷点赞并转发。至7月20日15时,15讲《国学故事汇》全部播出。据不完全统计,15讲历时50天完成,期间,视频点击量达305.3万次,平均每讲达20.4万次,日点击量达6.2万次。其中最高的一讲点击量达62万次。
15期的《国学故事汇》由乐清市乐田幼儿园主办;浙江万里学院兼职教授、格学商乐清学院院长、乐清市国学研究会会长陈华荣主讲。《国学故事汇》开展线上讨论、线下互动的形式,线上参与问答的社会各界知名人士虽然不到百名,线下互动却达数十万人次。
一些读者还纷纷来电表示,《国学故事汇》以这样的形式,不仅把学前教育的重要性融入故事之中,并引经据典、深入浅出,既生动又接地气,让人喜欢;更重要的让枯燥的国学经典理念“形象化”“有滋味”,让人自然而然地接受了教育。
金句摘要
高公博:我们的教育理念,不是将孩子的脑袋装满,而是让孩子的思维飞翔。
陈俊贤:亚里士多德有这么一句名言:“古往今来人们开始哲理探索,都应起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
余 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格物”应当是孩子获得知识和智慧的重要渠道。
卢品才:经过这种举一反三的思维训练的孩子,才能展开想象的翅膀,在广袤的知识太空中自由地飞翔。
胡成虎:以“不争”来实现“无所不争”,这就是老子的智慧。
陈利义:在家庭教育中,“身教重于言教”至关重要。
郑玉琴:“幼儿教育小学化”其实是广大幼儿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求凤”心切的现实表现,也是一种现代版的《拔苗助长》。
郑乐也:不争是一份“平安险”,因为“不争”就是不吵架、不打架,那就平安无事了。
亓 威:“幼儿养性”就是要在幼儿时期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性(性格)。这里非常关键的是,在孩子3—6岁时,事关“性格涵养”问题,师长必须学会对孩子说“不”。
包景化:父母生个孩子是本能,父母教养孩子则是技能!
林素云:科学研究表明,人脑有140亿个神经细胞,现在一般人只用了大约十分之一的功能,绝大部分潜能尚待开发。
郑葵葵:格物才能得真知。我们的教育应当倡导这么做。
蒋浩平:前苏联学者伊凡·叶夫里莫认为:“如果人类能够开发大脑一半的潜能,将轻易学会40种语言,拿到12个博士学位。”
余月儿:王阳明12岁就立志当圣贤。他认为,立志就是在心中树立起远大的目标;坚定志向,这是保证人生航向不偏离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