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家长也有“开学第一课”,上海纽约大学创校校长俞立中有这些话想对你们说

2020-09-01 20:06:58 作者: 如果家长也有

关于创新的素养,我认为大概可以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科学视野和好奇心,学习兴趣,实践、探索、试错,批判性思维,人文素养,跨学科能力,全球视野和跨文化沟通合作能力。其中,科学视野和好奇心是创新最原始的动力;学习兴趣是人能够保持主动学习的关键;实践、探索、试错是最高境界的学习。

如果一个人能够在实践、探索和反复试错中学到很多东西,那么,他就拥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学习能力。很多成功人士都是在实践和反复试错中,慢慢提升自己对事物的认知,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从而成就一番事业。

至于批判性思维不是简单地“为批判而批判”,而是不迷信权威。面对任何判断,哪怕是一条权威论述,拥有批判性思维的人永远会从质疑的角度面对问题,勇于挑战已有认知。也正是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创新才会不断地发生、发展。

人文素养可以让孩子更好地提升社会责任感、对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使命感。

跨学科的能力能够帮助一个人把不同学科知识很好地交叉融合,从而解决更复杂的问题,特别是全球性问题。

如果我们的教师和家长重视对上述能力的培养,相信能够帮助孩子全方位提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基于上述观点,也基于对孩子终身学习能力培养的重视,我认为,要做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衔接,有四点非常重要。

第一,要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能否给孩子提供各种机会,认真观察孩子的兴趣、爱好、特长并让它们得到发挥,是家庭教育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现在很多孩子在学钢琴,说学钢琴的孩子“千千万万”恐怕一点都不为过。但是,学琴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如果是为了成为钢琴家,我想,存这样想法的家长大多会失望。但如果家长的出发点,是想通过学琴培养孩子的艺术素养、音乐兴趣,训练孩子的手脑联动能力,观察孩子的天分和兴趣,无论最后结果如何,相信家长和孩子都会有所收获。

不同孩子之间的天性、天赋差别很大。通常,学校是按照同一年龄段孩子的一般情况来实施教学,很难做到根据每个孩子的特质去设计教学内容。这就需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之间能够较好地互动与结合。其中,家庭教育最重要,也是孩子个性发展的基础。

第二,要重新审视成功的定义。

在我和家长的沟通中,感受到“焦虑”是如今家长很普遍的心态。我们一直在说“竞争无所不在”“竞争压力大”,但孩子到底是和谁去竞争?和自己竞争、和时代竞争,还是和周边的孩子竞争?很遗憾,今天很多家长眼中的竞争对象往往是同龄人、同代人,甚至是隔壁人家的孩子,这就值得深思了。

适度的竞争对孩子的发展是有帮助的。有一个榜样在那里,能让孩子看到自己的不足,激励自己前进。但是,过度的竞争是拔苗助长,会害了孩子。

今天,很多人对“成功”的理解过于趋同。很多家长把“成功”简单定义为:让孩子进一所“好”的小学、“好”的中学、“好”的大学,能进985或211大学,毕业后找到一份“好”工作。如果大多数家长都是这么定义“成功”的话,那肯定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总有人会被“挤”下去。但如果大家能够以成长型思维看待“成功”,实际上,“条条大道通罗马”,每个人都可以拥有属于自己的人生精彩。在不同的学习道路上,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每个人都可以获得自己的成长和收获。

真正意义上的“成功”取决于孩子和家庭对人生幸福的理解,对个人价值实现的理解。尤其在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衔接过程中,怎么定义“成功”,对孩子的发展非常重要,对家庭幸福也非常重要。

第三,要尊重教育规律,循序渐进,培养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教育应该遵循每个年龄段孩子的认知规律和成长规律。如果按照这样的规律走,就是有些人所认为的“慢了”的话,我认为,我们不妨“慢”一些。

家长应该耐心地观察孩子,因势利导,让孩子发挥自己的优势,这样也许就会让孩子走得更加顺畅一点。这样的“慢”和“顺畅”何尝不是另一种“快”?

作为家长,不应该给孩子设定太高的目标,设定很苛刻的标准,而要注重培养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如果在学习上养成拖拖拉拉、思想不能集中的习惯,如果学习方法只是死记硬背,会影响孩子未来的发展。

如果家长愿意心平气和地思考孩子未来幸福的话,“底线思维”很重要。在我的心目中,排在第一位的“底线”是身心健康。今天不少大学生在身体上或心理上出现了问题,这是孩子的痛苦,也是全家的痛苦。其次是诚信正派。孩子应该为人正派,拥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不欺骗,不犯法,做一个正直的社会人,我觉得这也是家长所期待的。再次,能够自食其力、养家糊口。我相信,如果孩子能够做到身心健康、诚信正派、自食其力,父母已经尽到了责任。至于孩子能走多远、飞多高,取决于他的天分和努力,取决于各种机会,也取决于孩子本身能不能把握好机会。

第四,要鼓励孩子逐步明白自己的人生追求,并为实现目标而努力,不要随大流,要有自己的判断力。

为此,我们要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培养他们的阅读、沟通、交流、表达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另外,同理心、团队合作能力等也十分重要。

综上所述,我有四句话想送给我们的家长——

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不要简单地去跟别人家的孩子做比较;

学习不只发生在课堂里,文化体验、社会实践与科研实践、在线学习等都是很好的学习平台;

考上大学不是学习的终点,人要不断学习、终身学习;

专业未必是终身职业。

前段时间,很多家长跟我讨论:孩子要考大学了,怎么选专业?如果选择类似哲学这样的基础学科,将来找什么工作?其实,专业对口是高等教育处于精英化阶段的事了。时至今日,高等教育已进入普及化阶段,人才培养首先应重视的是“人”的发展,然后才是专业能力和专业素养。更何况,专业未必直接与一个人的职业挂钩,未必与一个人的终身志业挂钩。

今年发生的这场疫情,使得很多面对面的教学不得不停滞了下来。但是,学习本身并没有停下。课堂是有限的,但是在线学习、社会实践是无限的。如果能拥有这样的学习观念,我们就为自己开拓出了一个很大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