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村的环保讲座。
学生们在阅览室读书。
村民在活动室下棋。
种植产业带动村民就业。本报记者 孙海玲 摄
海拔3000米的海南藏族自治州兴海县河卡镇红旗村,远处的山坡上牛羊遍野,近处的田野里麦浪滚滚,一派生机勃勃的丰收景象。
还没进村,远远就看到村委会院子里高扬的五星红旗,在蓝天的映衬下显得格外鲜艳。同行的兴海县宣传部副部长高国录说:“红旗村是我们县上美丽乡村建设的示范点。”
从空中俯瞰红旗村,是一个狭长的带状,与州府所在县共和县接壤。村落周边草木茂盛,绿意浓浓。走进村里,平整的柏油路穿村而过,两侧平整有序的民居错落有致,房前屋后绿树成荫鲜花烂漫……而几年前,这里还是一个贫困村。
“2017年脱贫后,我们开始谋求乡村振兴的路子,朝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方向努力,村里大变样了。”红旗村第一书记马海云说,通过美丽乡村建设,红旗村稳步走上了农民增收、产业增效、生态增值的小康路。
风貌留乡愁,宜居也宜游
“8月25日,晴,今日巡山一切正常。”采访当天,夕阳下,尕者骑着摩托车来到负责巡护的林地,将一天的巡护见闻写在了日记中。
“要提醒进山的人,千万不能野外用火。”“最近天气炎热,防火工作要格外上心。”“拿上编织袋,顺便把林子里的垃圾捡了……”54岁的尕者是红旗村“资深”护林员、生态管护队队长,管理着另外3名生态管护员,每天雷打不动带队“巡山”,每天会不厌其烦地叮嘱其他护林员注意事项。
尕者是红旗村的原村委会主任,对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有着特殊的感情。2016年,他主动承担起村上的环保工作,同年,成了一名生态管护员。今年7月初,他领到了上半年的工资,一共9600元。尕者说:“即使国家不给钱,我们也应当承担起责任,因为这是我们的家园啊,我们有责任保护好这里的一草一木。”
村上的4名生态管护员,负责管护全村1万多亩(1亩约为0.067公顷)的林草。每年6月至10月份是他们最忙的时候,捡拾林地上的垃圾、查看有没有乱砍滥伐现象等是他们的日常工作。
初中毕业的尕者在村里老一辈中算得上是“知识分子”,平日里,除了正常的巡护,还承担起了环境保护宣传的任务,不定期给村民“上上课”,用藏语给群众讲政策、讲制度、讲环境保护,在不间断的宣传中,村民对生态环境越来越重视,环保意识也逐渐提高了。
绿水青山里,日子越过越红火。尕者告诉记者,他小的时候,这里气候环境比较恶劣,一年365天里有200多天是风沙天气,看不到树木,也见不到草原。如今,生态保护力度加大了,投资增加了,雨水多了,风沙少了,林子里野生动物都多了起来。
“封山育草、黑土滩治理、退耕还林,得益于这些工作的开展,村上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了,村民的日子也越来越富裕了。”去年,尕者被评为全县的优秀护林员,干劲更足了,他说,环保工作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一定要做好。
红旗村还在县林草局的对口帮扶下,修建了全县第一家村级垃圾压缩站,以前到处飘飞的垃圾有了“归宿”,环境变美了,村容秀丽了,来这边旅游采风的人也多了起来。
产业旺起来,村民富起来
这几日,赶上秋收,更桑切尼忙得不可开交,一边要顾家里,一边要顾废品收购站。但更桑切尼说,这样的忙碌日子才是他想要的好日子。
说更桑切尼的“忙碌日子”,还要从2016年说起。
2016年前,由于家中无多余劳动力,两个孩子还在上学阶段,更桑切尼一家被认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出门、吃水、上学、看病,在偏远的牧业点上,每一件都是难心事。”更桑切尼坦言,全家5口人住在牧区的一间土坯房里,最大的梦想是搬下山。
2017年,喜事落到了更桑切尼家。沐浴着脱贫攻坚易地搬迁的春风,他们一家从遥远的牧业点搬迁到河卡镇,这里集中安置了20多户红旗村牧民。“一出门,路是平平展展的,买东西不用肩挑背扛了,打开水龙头哗啦啦就有自来水,太安心了!”
屋里亮堂堂,心里暖洋洋。走进更桑切尼家,四间房,80平方米,厨房里酥油茶冒着热气,一屋新家具光洁发亮。“好政策让我们摘了穷帽子,过上了好日子。”儿子华旦仁青说。
安居才能乐业,干活有劲头,生活才有奔头。住上安居房后,更桑切尼有了下一步打算。想创业,没经验,想做买卖,又没钱,窘境之下,更桑切尼用借来的2万元,在离家100多公里外的兴海县温泉乡开了一家饭馆。“这条路是进西藏的国道,饭馆就在路边,很多大车师傅、自驾游游客会来吃饭,生意还算不错。”
开了两年饭馆,更桑切尼赚到了“第一桶金”,还了借款,家里的生活条件也大大改善。再后来,这里通了高速公路,很多人选择更快捷的高速公路出行,饭馆的生意一下子“凉了”,怎么办?这下急坏了更桑切尼。
“我有一个朋友,是江苏人,他是专门做废品收购的。我的饭馆关门后,他问我有没有兴趣开一家废品收购站,考虑后,我觉得这是一条可行的路子。”在朋友建议下,更桑切尼将饭馆转手,投资4.5万元,还是在温泉乡建起了一个废品收购站,经过两年发展,如今,废品收购站已步入正轨,每年有5万元左右的稳定收入。
靠着废品收购站,更桑切尼一家过上了曾经想都不敢想的好日子,从贫困户到小有名气的老板,更桑切尼一家成了村上的脱贫光荣户,他说:“今天的好日子是靠着政府帮忙,自己努力得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