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工作者“被失业”凑人头?就业培训不是数字游戏

2020-09-09 00:59:08 作者: 社区工作者“

作者:王钟的

明明是基层社区工作者,却领取失业证,一年参加两三个职业技能培训,拿失业培训补贴。近日,有媒体记者在采访时发现了如此怪事。社区工作者在拿到失业培训补贴以后要“返利”给培训机构。根据学员反映,培训质量不高,听到的都是纯理论,“教多少学员、通过率多少,都跟政府政绩挂钩,不会不过”。实际上,用人单位并不认可培训得来的资格证。

《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明确规定,失业人员参加就业培训的,按照有关规定享受政府培训补贴。法律还要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设立就业专项资金,其中一项用途就是用于职业培训的补贴。因此,无论是从法律上,还是从地方政府的政策措施上,对失业人员进行职业培训并提供补贴,有着充分的依据。

既然职业培训的补贴来自于财政资金,那么每一笔钱的支出就都应当慎重。这不仅要求培训补贴花在真正需要的人身上,也要求培训项目发挥应有的作用,切实帮助失业人员再就业。然而,根据上述报道,不仅存在不相干的人员参加培训,而且培训也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对失业人员再就业发挥不到应有的帮助作用。

社区工作者冒用失业人员的身份领取培训补贴,然后“返利”给培训机构,如此套用培训补贴资金的做法,让财政培训补贴白白流失,给公共利益造成显而易见的损失。正如报道中一位“被失业”的社区工作人员所说的,因为职业培训的任务层层下压,地方政府为了完成任务指标而拉人头凑数。

难免有人问,明明有工作的人是怎么“失业”的。但是,对于冒用身份参加培训的社区工作者来说,这个问题的答案似乎不言自明。审核失业者身份的基层人社部门,同时也是被下压培训指标的对象。这种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情况,自然让“失业”来得如此容易。

罔顾实际情况,强行下达任务指标,有关部门的做法无疑落入了形式主义的误区。实际上,以接受培训的人数作为检验就业培训实效的指标无疑是粗陋的,更具实质意义的评价是:通过培训让多少失业者的人生发生了改变。一些部门玩弄“数字游戏”,只会让财政资金白白流失。

看到这样的新闻,人们不免还要问一句:本意在于帮扶再就业的职业技能培训补贴政策,在就业市场上没有受到预期中的欢迎,以至于基层需要拉人头完成任务,是因为需要培训的失业人员没那么多吗?答案恐怕并非如此,失业培训不受青睐,在于与就业市场的脱节。如果真正的失业人员花时间、精力参加培训,结果发现只是走过场,对再就业毫无裨益,自然对培训打不起兴趣。

尽管参加培训的学员结业通过考试以后,都能获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但是这些职业资格证在市场上普遍不受认可,考前发放答案甚至纵容作弊的情景,更是参与者心照不宣的潜规则。短期的、理论性的培训,缺乏对劳动者实践上岗的锻炼,用人单位自然不愿意招收只有一纸资格证的求职者。更何况,就业市场上的职业资格认证多种多样,哪怕是顶着“国家资格证”的名头,在就业市场上也未必有多大竞争力。

还要追问的是,怎样的培训机构能被纳入政府补贴的盘子。尽管“失业”是假的,“培训”也是走形式,但培训补贴是真金白银,组织培训的机构能因此赚个盆满钵满。有鉴于此,有关部门在就业培训时,应该以市场为导向,让培训补贴真正契合失业者的需求,鼓励真正有利于再就业的培训项目,更要严防猫腻,切断任何可能存在的不正当利益链条,阻止不合格的培训机构从中渔利。(王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