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警花第一次上台讲课出了“事故”,师父用一句话救了场

2020-09-15 11:28:04 作者: 女警花第一次

虽然已是滨江浦沿街道反诈巾帼宣讲团的骨干成员,但华依仍然记得自己第一次上台宣讲时的尴尬。要不是她的师父、杭州市公安局滨江区分局浦沿派出所民警王静军的救场,她真不知道自己该如何下台。

第一次讲课尴尬得下不了台多亏师父的一句话救了场

那是去年年底发生的事情。当时她刚来所里不久,就被安排去辖区一家幼儿园,给教职员工上反诈宣传课。

她花了两天时间精心准备了PPT。可临上台时突然发现PPT播放不了。她望着台下坐着的30多个老师,怂了。

“没事,有我在,你放心讲。”在师父的鼓励下,她硬着头皮上了台,可心里仍在打颤。由于过于紧张,华依脑袋一片空白,光顾着念稿,语速也比平时快了好多。以至于原本50分钟的课时,她用了不到20分钟就讲完了。

“我彻底没词了。”望着台下满脸蒙的听众,华依觉得自己尴尬到了极点,真想找个地方躲起来。

就在她不知所措的时候,王静军走上讲台,从她手中接过话筒,对台下说了几句话:“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她是我的徒弟,一个非常优秀的年轻人。请大家用热烈的掌声给她鼓励,这是她平生以来第一次走上讲台,人生有许多第一次,她有勇气走向讲台,已经很不容易了……"

回忆起当时的情形,华依依旧很感动。她说,师父的这番话,不仅帮她打了圆场,更是对她的一种莫大的激励!

渐渐地,华依终于适应了这一角色,开始在更多的人面前宣讲安全防范的知识。今年6月,浦沿街道成了巾帼反诈宣讲团,她作为其中的一员,在浦沿的各个社区、企业和学校开展巡回宣讲,一周要上台两三次。

“阴差阳错”报了警校工作后学会了察言观色

华依是“95后”,2018年11月参加公安工作。当年高考仅差2分与浙大擦肩后却选择读了警校。而对于这个选择,华依直言有点“阴差阳错”。“我当时没想当警察,只是对法律和心理学两个专业很感兴趣,就觉得读了公安,这两个专业都可以学到。”

参加工作后,她发现要学的东西还有很多。“我最缺乏的是待人接物、察言观色的能力。”而这种能力,正是华依的师父王静军擅长的。

46岁的王静军,2010年从部队转业后来到了浦沿派出所,去年9月成为滨文社区的社区民警。

“我以前带过兵,部队管理需要经常和各式各样的人打交道。”王静军直言,带兵和管社区有太多不一样,但也有不少相通之处。“人都有自己的需求,需要通过观察种种细节,把握他们的心理,工作就好开展了。”

徐女士曾是浦沿街道某小区的物业主任。因为工作的关系经常与王静军打交道。她有个同母异父的弟弟徐某,虽然年过40,也是两个孩子的父亲,但平时不务正业,吃喝嫖赌样样精通。前不久,他向80多岁的母亲要钱给他赌博,竟然多次以自杀相威胁。对于这个弟弟,徐女士很失望,但也没有别的办法。今年5月,她来所向王静军求助:“王警官,救救我弟弟吧。”

起初,面对王静军的谈心,徐某都很抗拒,一声不吭。王静军通过对徐某的观察,判断他的不务正业和他的家庭环境有很大的关系。“他很自卑,觉得身边的家人都看不起他,才一再自暴自弃……”

于是他用完全信任的目光看着徐某一会说:“我知道你不是一个无药可救的人,其实我觉得你也是个心地善良的人,是完全可以走上正途的。”这句话竟然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徐某当场痛哭了起来,不仅向母亲道了歉,还写下保证书,表态要痛改前非。

如今,徐某和家人的关系得到了改善,他在姐姐的安排下,在浦沿的一家物业公司找到了工作,和过去奢靡的生活划清了界限。一个问题问哭外卖小哥和师父一起组成“最佳搭档”

跟着师父,华依学到了很多,也渐渐地有了独当一面的能力。

今年4月,外卖小哥小王与小区保安发生冲突,闹到了派出所。华依将小王单独带到了调解室。见到接待自己的是年轻的女警官,小王有点意外,心里也有些抵触。在调解的过程中,小王的手机时不时“叮”地响起提示音,华依便问了一句:“这么晚都有订单,你平时是不是很忙。”

听到这句,刚刚还愤愤不平的小王竟然哭了起来。他声泪俱下地说起了自己的不容易。原来小王为了赚钱养家,一边送外卖,一边还开起了网约车。这两份工作平时都很辛苦,但总是得不到别人的理解。小王压抑的情绪宣泄后,接下来的调解也变得非常顺利。

如今,王静军和华依成了浦沿派出所的一对“最佳师徒搭档”。

“我们不仅是师徒搭档,还是文武拍挡。"王静军说,别看华依是一个新人,但很多方面可以和他形成优势互补。比如华依在警校时学得是涉外警务专业,精通英语,可以与辖区的外国留学生无障碍沟通。

最近,这对师徒针对辖区的反诈形势,联合6所高校发起了一个大学生反诈创意活动。这一活动吸引了辖区三分之一的大学生报名参加,制作创意反诈海报和短视频,让高校学生从反诈宣传的被动接收者成为了主动参与者。活动至今,高校的电信网络诈骗发案数下降了近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