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行业的宽度和厚度
安建军是一名飞行员,无意创造奇迹,但“翅膀”扇过的痕迹,本身的传奇,恰巧构成半部航空史。
十五岁进航校的安建军,可以算是个“飞行天才”。他开过苏式机、美式机、欧式机,曾六次遭遇引擎熄火,当特情险情不可避免来临时,于旅客不知不觉间,凭手上和心理上的功夫履险如夷。他首开太平洋航线,西经红旗拉普、巴林入欧洲,海峡直航,极地探险,北非救难,腾云驾雾于天地上下,游走于东西方之间。他是个读书人,以飞行员的身份先后完成航校专科、交大本科及研究生学历,自学的书籍堆得比山高。
这位“安建军”是民航作家詹东新的长篇新作《晨昏线》的主角。继《马上起飞》《飞往中国》后,这是长期在民航业工作的詹东新创作的第三部航空题材长篇小说,讲述了一个机长四十来年的经历和命运。9月17日,新书分享会在上海市工人文化宫举行,上海作协副主席薛舒向读者推荐这部现实题材小说,“作者在航空界几十年的浸润,成为小说的底座,从行业的宽度和厚度,雕刻了一批航空人的群像。”
有人把《晨昏线》比作中国版的阿瑟·黑利《航空港》,《航空港》写了几小时之内发生的事,而《晨昏线》叙述的则是一个机长四十多年的经历和命运。全书横跨数十年,空间腾挪五大洲,所叙述的有宏大惊心的场景,也有涓涓水流的细部。太平洋上的大起大落、试航北极的冰天雪地、利比亚救援的惊险任务……都在这位“中国机长”的经历中一一呈现。
除了“空中飞人”,《晨昏线》还塑造了一批鲜为人知的“地面上的人”。安建军的好友、航空指挥员“那三只”,就像真的长了第三只眼,能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特情险情。安检员季忆深的脑子里装了一万多张图的形状,能在3秒种内判别出传送过来的行李箱中有无违禁品。华师大毕业的硕士少空辽,能从叽叽咕咕的声音中辨析出100多种鸟的声音,发明了效果奇佳的“生态驱鸟法”。气象姑娘李小妍不愿完全照搬西方的数值预报模式,立足自研系统,结合我国传统的观云识天、气温气压、动物反应等手段,高概率地预测出了雾和云霞,为枯燥的气象预报带来了诗意。《晨昏线》还有一位主人公——航空,曾长期从事航空科普写作的詹东新在小说中巧妙植入绵密而有趣的航空知识。
飞行世界,高处多变幻,有时云开日出,有时雨雪纷飞,目迷五色。飞行员可以说是手艺活,手艺的高低决定飞机开得安不安全、平不平稳。乘务员也是技术活,而非普通的服务员。地面的管制员如何指挥天上的飞机?机务、通信、导航部门怎样展开工作?航空气象人员如何洞察“天机”?“我国的航空业正值青春期,几十年来,我国的飞行员、管制员的技术水准已赶上或超越发达国家,中国民航创造了全球最安全的飞行纪录。”詹东新感慨,这其中有太多故事可写,又不容易写明白。
“穿帅气制服、工作在万米高空、穿梭在世界各地、下飞机的航后休息时间,刚好可以周游各地美景……这是很多人印象中的航空公司空勤人员的工作生活状态。其实,厚厚‘滤镜’之下,看出去的是失真的。民航人的日常,较之不少影视剧里描绘的玫瑰色,少了光鲜亮丽,取而代之的是严谨、专业、坚守甚至繁琐。”詹东新说,正是因为对航空业长期的接触,他一直将“现实、专业、阳光”作为创作基准,“回归现实、回归本真,锚定航空一线人物,打捞出基层真正的故事。”
疫情以来,全球民航业遭遇挫折,与此同时,航空飞行的重要性又得到进一步凸显。航空承载了人类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在航空业成为越来越多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时,了解航空业错综复杂的系统运作,成为一种阅读“刚需”。
薛舒认为,由身为“局内人”的行业作者引领读者走入行业内部,正在成为上海文学创作的特点之一,回应着读者的阅读需求,记录下时代前行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