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根成:“心”驻庙李 扎“根”战贫

2020-09-26 17:27:30 作者: 朱根成:“心

在驻村的日子里,朱根成进农家门、访农家事,知农家情,当好精准扶贫的贴心人。

三百多个日日夜夜,朱根成把村部当成自己的家,把老百姓当成自己的家里人。

“军人本色,令人钦佩。”村党支部书记高玉峰说,来驻村之前,村里想为驻村工作队员添置床被,被朱根成拒绝了,他不愿意给基层增加丝毫负担。

帮扶:8个贫困户的孩子上了大学

庙李村原有一所学校,场地破旧,冬天夏天一个样,看到这种情况,朱根成十分揪心,下决心要改变这种现状,经过与单位协调努力,争取工会帮扶资金1.6万元,为学校的老师学生更换了新的桌椅,争取1.94万元更换了学校的老师宿舍和教室的窗帘;争取2万多元硬化了校园的场地,另外为学校购买了6盏太阳能路灯,使校园面貌焕然一新。协调帮扶资金1.6万元,让全村考上大学的8名学生拿到了每人2000元的金秋助学金。

走访时朱根成了解到,上河社村民郝小宁家有两个刚上大学的女儿和一个在外打工的儿子,家庭十分困难,老父亲和老母亲在外单另居住,年事已高,治病时借了不少外债,然而祸不单行,就在这一年,大女儿考上了辽宁何氏医学院,二女儿考上了西安铁道技术学院。就在一家人无助的时候,朱根成特事特办,帮助郝小宁家申办了金秋助学资金,解决了他们家的燃眉之急,让这家姐妹俩圆了大学梦。

招商:撂荒地成了“香饽饽”

由于村里的年轻人都出门务工在外,村里的土地闲置较多,有门路的农户将土地每亩50至100元租赁出去,没劳动力的人家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耕地变成撂荒地。农家出身的朱根成看着良田变成荒芜的土地怪可惜的,他发挥工会工作联系职工群众广泛的优势,在个人微信群里找信息,当了解到外商在本地投资建大棚种蔬菜的信息后,开车到崆峒区白水镇、泾川县泾明乡考察,期盼项目早日落地帮扶村。

当庄组、北庄组、南庄组有几百亩土地一直闲置成了荒芜地,原因是这些贫困户大多是年老体弱,无法耕种。董三世夫妇年过七旬,育有一儿。儿子在南庄社,他老两口住吊河社,董三世夫妇都有老年病,董三世高血压,妇人二级脑残,生活窘迫,儿子没经济能力赡养老人;两位老人常年卧病在床,疾病病缠身,生活极其艰苦。

朱根成一直奔忙着为这些撂荒的土地“找婆家”,引来了浙商周华明,以每亩500元的价格,租赁当庄组、北庄组、南庄组土地100多亩,搭建420座塑料大棚,当年种植大棚西瓜。

采访中,庙李村村民李荣信对记者说,“根成书记是我们的亲人,无时无刻不想着我们,得知他把南方客商引进村里,153亩撂荒地重新得到耕种,村里的一些闲散劳动力也有了打工的去处,我们很感激驻村工作队,朱书记把他自己当成村里人,一直操心着村里的大凡小事,牵挂着贫困户脱贫致富,我们打心眼里感谢他。”

抗“疫”:当好村里安全的“主心骨”

2020年我们期待的春节却给我们送来了别样的“礼物”——新型冠状病毒。令人始料未及,猝不及防。正是过春节,全家团圆喜庆的日子,可是朱根成没有心情在家欢度节日,陪伴年迈的老母亲和家人,正月初三就匆匆忙忙赶到庙李村,一待就是三个多月时间,舍小家为大家,不眠不休,战斗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的最前沿,和村干部驻守在村庄路口的疫情防控监测点上,量体温,登记来往进出村里的流动人员,当好村里安全的“守门员”。不分休息日和工作日,在村部十字路口值班76天,查访过路车辆2896辆,劝返外村、外乡人员240多人次,查访省内省外务工回乡人员126户538人,及时开展健康知识普及和宣传,对村疫情防控监测点值守人员进了关心慰问,免费提供消毒液、防护手套、方便面和饮料等生活物质。

立春过后,抓紧时间恢复春耕备耕,复工复产,点对点外出务工人员安全输送,果树修剪、果园管理,朱根成一件事都没落下,更没有松劲。他积极与县上扶贫部门对接,关注建档立卡贫困户及贫困人员,研究2020年具体脱贫工作项目实施。点对点向天津输送宾馆、餐厅、外卖小哥等务工人员51人,安置好村里帮扶贫困户春耕生产,果园施肥、果树修剪,输送出务工人员安全到达点对点工厂工作后,朱根成才回了一趟平凉城里和老家,至此,朱根成已在庙李村防控一线驻守了97天。采访中,村民们异口同声的说:朱书记是我们庙李村群众的“主心骨”。

以前,庙李村走的是羊肠小道和崎岖不平的“泥水路”,村民大多数吃的“山泉水”,晚上出门要打手电筒,每到夜幕降临,庙李村一片漆黑,没有人在村庄道路上行走活动,晚上静悄悄的。平凉市总工会帮扶工作队驻村后,为了解决这一现状,朱根成和驻村队员多方协调4万元资金为村的主干道路路口、拐弯处、文化广场安装了75盏太阳能路灯。现在每到晚上,村里的路灯就会亮起来,村民们相互走动方便了。75盏太阳能路灯将白天的“阳光”带到了夜晚,文化广场里唱歌跳舞,一片欢声笑语,村里人过上象城里人一样亮敞的夜生活。

庙李村的“泥水路”变成了平整宽阔的硬化水泥路,从村里主干道到偏远村组农户,硬化水泥路通到农户家门口,实现了水泥路全覆盖。全村农户告别了祖祖辈辈饮用的“山泉水”的历史,全部通上了自来水。

朱根成与村两委商量,决定将村内原有的集体经济产业园重新规划,整体打包流转给有能力的人,创新发展模式,让集体经济真正发挥作用,成为助农增收的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