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海漂”艺术家在魔都探求更多可能

2020-10-21 12:20:03 作者: 新一代“海漂

周末的下午,兴国路上的一处居民楼里,十几个年轻人围成一圈,把屋子站得满满当当。这是名为工作室画廊的一次“作品现场讨论会”现场,没有杯觥交错的社交场面,久违的学术气氛扑面而来。

“这件作品正好是艺术家去家乡参加葬礼,然后当地亲戚说你要在兜里揣一把米……”

现场中央,一个戴眼镜的男生正在就面前的一件作品进行自己的分析和观点阐述。他是工作室画廊的签约艺术家,也是画廊的核心人物——欧鸣。

2013年,欧鸣从中央美院雕塑系硕士毕业以后,选择来到了上海。

作为一名“海漂”青年,和初来乍到的年轻人一样,欧鸣住进了合租公寓。当别人为了上班、找工作,进进出出的时候,他则安静地在房间里做雕塑,一呆就是一整天。

“其实刚来的话,人还比较眩晕的状态,还没有去判断说好还是坏,只是说很兴奋,然后来了一个新的环境,然后想办法能够让自己的职业生涯能够持续,只是这么一个感觉。”

当时的欧鸣还没有意识到更多的机会正在向他这样的“海漂”艺术青年“招手”。这一年,上海自贸区正式挂牌成立,自贸区的设立将为中国艺术品投资和国际艺术品交易打开最佳通道——整个艺术品市场“蠢蠢欲动”。

在公寓里住了没多久,欧鸣就获得了斯沃琪和平饭店艺术中心的艺术家驻地项目邀请。这个项目聚集了来自世界各地不同领域的受邀艺术家驻留生活并创作。

不常去坐地铁的欧鸣,似乎并没有察觉平日里熙熙攘攘的人民广场地铁站响起了高雅音乐,周末的音乐角吸引了中外艺术家和业余爱好者的积极参与。为打造国际文化大都市,上海市文广局制定了《关于营造上海城市文化氛围的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上海各处地铁站点打造成了主题车站,呈现了不一样的人文风景。

而欧鸣发现,来找自己订制雕塑作品的创意艺术空间多了起来。不同于其他雕塑家用玻璃钢、铜、大理石等进行创作,欧鸣更偏爱用石膏。

“石膏这个材料本身是粉状的,遇到水之后是液体状,然后它又会迅的固化,所以说这个材料形态是很丰富的,从粉液体到固体。在这个过程里面,其实我一直觉得这个时间这个概念就会通过这个材料可以不停地去玩味。”

在与创意空间方面的接触中,欧鸣进一步了解到这些空间不仅需要雕塑作品,还需要源源不断的展览进行补充。“我们就借着这个契机,开始找一些艺术家朋友过来做展览。”于是,欧鸣不经意间成了一名策展人:“有了这次经验之后,我们觉得说市场反响还挺好的。最后发现我们还有挺多这种很好的艺术家,然后他们可能也是需要有展示的机会。”

一边是城市公共艺术空间,需要不断有新的展览输入,一边是走出校园的艺术家需要更多的展示平台,而在当时两者之间却是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欧鸣以艺术家的敏锐察觉到了这一点,自然而然地充当起了“桥梁”。

“在学校里面学艺术的时候,可能更多的只是想艺术这件事,或者说跟艺术史对话,跟一些大师对话。”欧鸣说:“但你踏入社会之后,做了很多这种各个方面的工作之后,发现在这个时代,一个艺术家可以是什么,然后可以让我去思考,可以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做一个艺术家的身份是什么,我应该怎么样去做我的作品,所以说我觉得还是挺有营养的。”

艺术与市场之间的权衡与取舍——是抵御还是迎合,不再是困扰欧鸣这一代艺术家的问题。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他们有着更为开明的心态和明确的目标。

“我们做雕塑的很多都是会有一些商业机构的定制作品,那个时候基本上自己平时有空的时候就自己做创作,同时会接一些商业项目。”欧鸣说:“上海这边就是江浙沪这一带的这种对于艺术品的需求,各个方面,都要多一点。”

至于让人头疼、吐槽的“甲方爸爸”,欧鸣觉得在上海完全是不存在的。“他们越来越尊重艺术家自己的想法,”欧鸣说:“因为我的身份很多,因为我学艺术教育书卖艺术,然后自己也创作艺术,然后我会更加能够理解他的要求。然后会我觉得这里面是有折中点的,然后是可以让就不损害艺术家的想法的地方。”

虽然年轻艺术家在当下已经可以依靠社交媒体推销自己的作品,欧鸣本人也同样可以在不依赖画廊的情况下生活创作两不误,但是欧鸣渐渐觉得画廊的重要性在上海艺术品市场上凸显出来。

“对于成熟画廊主体来带领艺术家的这种商业模式,可能需求量会更多,以后会慢慢地走向这样的一种发展方式。”欧鸣说。

欧鸣的个人感受,同样也是政府着力布局的一部分。2017年年底,上海出台了“文创50条”,在构建国际重要艺术品交易中心提出优化艺术品产业格局,鼓励代理制画廊发展,支持各类画廊参加国内外知名艺术博览会。

欧鸣与妻子庄彬共同创办了工作室画廊,庄彬的主要工作是画廊的日常运营。

“我当时其实也是在一个亚洲顶级画廊的上海分部工作,所以我开始感觉到了世界上重要的画廊,关注到上海这个地方了,逐渐随之的是艺博会的兴起,你发现原来藏家开始关注到这样一个市场,同时它带来的就是艺术家的工作变成一个更专业化的工作,需要配合市场的节奏,逐步你感觉到了这跟世界的这种节奏是相吻合的。”庄彬说。

除了大家熟悉的M50、徐汇滨江等画廊、艺术机构聚集的创意艺术区,位于徐汇区的衡复历史文化风貌区同样分散着众多画廊。工作室画廊就选址在了这里。

“衡复历史文化风貌区本身就包含了几家行业内做得比较好的画廊,他们创办的时间比我们早几年,所以在这里你能感觉到一个市区非常好的文化氛围,”庄彬说:“同时我觉得来的观众,你会慢慢发现他们有年轻化的倾向,他们喜欢来打卡展览,喜欢交流艺术家背后的一些故事。并不是说他们马上能转化成你的藏家,但是从他们素质和他们所关心的问题和他们提出交流的那些话题,你都能感觉到整个行业将来可能的发展趋势,让我觉得非常有希望。”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