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名中小学生担任“自然观察员”,协助昆虫学者野外调查生物多样性

2020-11-06 20:57:24 作者: 15名中小学

长江网11月6日讯(记者明眺生 通讯员江珊)即将入冬,昆虫们去哪里了?6日下午,15名中小学生在家长的陪同下,报名担任“自然观察员”,协助昆虫学者在九峰山森林公园进行武汉生物多样性调查,拍摄物种并上传观察记录。

“在秋冬季节,我们很难看到活跃形态的昆虫成虫,但仍能观察它们的不同形态。”受中科院武汉植物园邀请,昆虫学者“跳跳龙”担任本次调查的主讲人。这是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局、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联合主办,中科院武汉植物园承办的“森林之眼——武汉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观察公民科学系列活动之一,旨在引起更多社会公众关注、关心并支持武汉市乃至湖北的生物多样性保护,鼓励更多公众参与推动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孩子们观察观测瓶内的小飞虫。中科院武汉植物园供图

刚进森林,“跳跳龙”就和小自然观察员们发现了一只小飞虫,放在观测瓶里看了一圈,孩子们一致认为这是一只“蚂蚁”。“跳跳龙”却说,虽然和平时看到的蜂不一样,但这其实是一种蜂而不是蚂蚁,“蚂蚁和蜂都是膜翅目,但可以通过触角来分辨,蚂蚁的触角是膝状,蜂的触角通常是丝状。”再接过观测瓶,孩子们才恍然大悟,这只小飞虫的触角果然是丝状。

昆虫学者教孩子们辨识昆虫。中科院武汉植物园供图

对于什么是昆虫,孩子们并没有特别清晰的认知,“跳跳龙”从辨认昆虫开始讲解。原来,蜘蛛和蝎子是节肢动物而非昆虫,但昆虫属于节肢动物门。蚯蚓则是环节动物门,与昆虫相距甚远。

“我知道蜜蜂是一种昆虫,蜜蜂的尾刺蜇人后很难完全拔出来,因为刺上有小倒钩;但马蜂的尾刺是光滑的,可以拔出反复蛰刺,所以惹怒马蜂非常危险。”7岁的罗周峻熙已经参加了两次“自然观察员”活动,上一期是在武汉植物园观察植物,这一期观察昆虫。他谈起参加活动后收获的自然科学知识滔滔不绝,9岁的刘星语则说:“我了解大自然后更喜欢奇妙的大自然了,知道保护好大自然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

孩子们拍摄并上传昆虫图片。中科院武汉植物园供图

在野外遇到昆虫怎么办?“拍死”“喷酒精”“养起来”“给它们小饼干”……面对“跳跳龙”的提问,小自然观察员们给出了五花八门的答案。在实地观察并讲解昆虫知识后,“跳跳龙”也科普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传递和谐生态文明观,“在没有对我们造成伤害和干扰的情况下,不要去破坏它们的生活,与大自然里的小生灵们保持距离,不去打扰它们就是最好的相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