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故事·说说我家的大变化”
一身深色衣服,后背和袖口满是泥土,脸上皱纹写满岁月的沧桑——67岁的黄绪文是一名实诚的农民。他身体很硬朗,虽时值初冬,还穿着一双凉拖鞋在家门口溜达,不时砸吧着旱烟望着田里的大片果树,和老伴程兆贵讨论着接下来可能要做的活儿。
黄绪文说,当了一辈子农民,老了才尝到甜头。顺着一条水泥路走过去,是一排小洋楼,其中有一栋两层小楼就是他家。走进他家,记者看到,冰柜、冰箱、电饭煲、大彩电等家电一应俱全。指着这些家电,黄绪文高兴地说:“这是我和老伴在家门口上了6年班的成果。”
黄绪文曾是恩阳区玉山镇梓橦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因为家庭变故和缺技术,他和老伴吃尽了苦头。“老房子漏风漏雨,家庭无固定收入,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后来年龄大了,出去打临工也不好找活儿。”黄绪文说,连感冒都不敢,因为药钱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转机在2015年出现,当年梓橦村回引外出青年骆传武、周昭芳夫妇回乡创业,流转50余亩土地发展葡萄产业。黄绪文将自家的2亩土地流转出去,每年每亩可以领取约400元的流转金。更重要的是,还可以在葡萄产业园务工挣钱。
葡萄产业发展初期,园区活不太多,一天工资也就50元。工资虽不高,但培土、修枝、采摘、装箱这些活儿,对于务了一辈子农的黄绪文老两口来说太简单了。2015年,黄绪文和老伴在葡萄园当小工挣了2400元。“在这里上班,工作强度不大、上工方便,而且工资随时结付。”黄绪文说。随着葡萄产业园的发展,黄绪文和老伴把在葡萄园务工当作主要工作,每次一用工就最先赶到。2016年,老两口挣了8200元;2017年,挣了8325元;2018年,挣了1.44万元;2019年,挣了约2.1万元;就在今年10月,老两口刚领到今年采摘葡萄的工资2万余元,预计今年在葡萄产业园还可以挣5000元。
6年来,黄绪文和老伴在家门口的葡萄产业园累计挣了近8万元。对于老两口来说,这么一大笔钱可是天文数字。程兆贵说:“有的人嫌50元一天的工钱有点少,我觉得足够了,捡钱还要弯腰呢;再说了,在家门口上班很方便。”
目前,黄绪文和老伴常年务工的葡萄产业园逐渐发展壮大,还建立了合作社,带动更多的人发展种植业,让大家在家门口过上了“上班族”的生活。闲暇时,黄绪文和老伴也喜欢在葡萄产业园周围转转,看着这片肥沃的土地和兴旺的产业,他们对生活充满了希望!
END
巴中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杨 实习生 李金林
编辑陈益斌
审核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