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姚策的“遗愿清单”
到底该如何面对命运指派给自己的剧本?
“我命由我不由天”,这是姚策所写《念奴娇 · 别庚子》的最后一句。那天是2月17日,姚策在朋友圈赋词,并言:“去年今日,我的传奇故事开始了。”
去年此时,他在九江家里的窗台呆坐,彻夜未眠:我会成为父母的累赘吗?我儿子怎么办?那天妻子切苹果给我吃,为什么切成片送到我面前了我都没看一眼?我姥姥怎么能接受白发人送黑发人?时间的流逝在耳边嗡嗡作响,姚策想到自己许多被虚度的时光,遗憾、绝望,一开始的时候,他也不是没有想过一走了之。
如今,姚策的“传奇故事”结束了。3月23日上午,被“错换人生28”年的他停止了呼吸。傍晚,他的遗体被运载至北京八宝山的殡仪馆。
妻子熊磊一再强调不接受采访,片段和碎片的信息仍被发出,全家人的崩溃和沉痛再次一览无余,最后,熊磊只能主动上前请所有在现场等候的媒体记者全体离开。“你们应该能够理解我,现在什么回应都没有意义了,我觉得到这里就可以了。”
从杭州转移到北京疗养,是姚策生前最后一个被实现的愿望。2020年6月,预计自己大限将至,姚策列下了“遗愿清单”:和郭威一起过一个生日,和爸爸妈妈吃团圆饭,教儿子楷楷学会说话,去洛阳看望姥姥,查清事情的真相,回医院故地重游,得到医院的道歉。
2020年9月,姚策踏上了实现“遗愿清单”的旅程。
姚策最先定下回河南兰考老家探望的行程。早晨9点不到,堂哥就提前去县城取来做好的横幅,拉开挂在门檐下。横幅刚挂正,舅妈就忍不住又掩着面哭起来。妈妈杜新枝开了美颜相机,连同身后的横幅,拍了张自拍发给正在路上的姚策:欢迎姚策28年首次回家。
等待中的亲戚心情很复杂,期待最多,也有担忧、甚至歉疚。爸爸郭希宽穿上了熨烫好的白衬衫黑西装,做服装的姐姐给姚策的儿子楷楷准备了100码的合身童装,舅舅用小货车拖来了30把锡皮凳子,村里的炊事班在准备饭菜,白面馍馍,蒸整鸡,糯米八宝饭和鲫鱼已经在锅里。今天也管不上农忙了,五辆小铁皮车在门口等候,车门和院墙上靠满了嗑瓜子儿的亲戚。
车窗外大片的玉米铺开,风沙也被扬得更高了,姚策很兴奋地提醒车里的其他人:老郭家的地盘就要到了!车到了门口,此前一直在哭泣的舅妈第一个迎到车门口把姚策接下来,坐在地上、靠在墙上的亲戚纷纷起身,随着人群往院子里涌。姚策被引到一张放在院子中间的皮转椅上坐下,亲戚们在距离他一米以外的空地上紧贴,在爸爸妈妈的安排下分布成三圈包围层。他们好奇、关心地看着姚策,一边在对身边的人说着什么。
■ 2020年9月,姚策在河南老家。(王子儒/摄)
姚策在父母的介绍下和每个亲人握手、感谢、记住他们的身份。之后又坐回到皮椅上,从地上捡了一只蚂蚁,让蚂蚁在手心手背来回地爬。
亲人相认的场景在两日前也曾出现过一次,那是妈妈杜新枝在驻马店的大家族,在近两年刚繁荣起来的商业街,亲人们前往“和谐”包厢赴宴。
来之前,有亲戚在犹豫,给先到的亲戚发消息,不知道我来合不合适啊,有的不希望进入媒体关注的范围,不断往人群外面、镜头背面缩。最终,大家还是陆陆续续走进包间。他们大多准备好了红包,还有两位婶婶抱了新鲜的捧花,鲜花没能避雨,叶片和花瓣上都是水珠,在灯下闪着微光。现场三张大桌,主桌一有响动,旁边两桌的亲戚就会回头顾盼。聚餐像是新婚现场,区别在于,新人不是一对,而是一个:这个刚刚进入家庭,却本应该在28年前进入家庭的人。
姚策方代理律师周兆成团队提出,由于医院未严格遵循1992年1月1日开始执行的《开封市乙肝疫苗接种工作方案》的要求,未给新生儿姚策注射乙肝疫苗;与此同时,由于医护人员的工作疏忽,将姚策与同日出生的郭威混淆,错抱给了对方的家庭,形成双重混合的过错,导致28年后姚策罹患肝癌晚期,并且使两个家庭陷入巨大的迷茫与痛苦之中——倘若这两个过错中的任意一个没有发生,姚策都有可能避免今日的焦灼局面。
河南大学淮河医院10号楼的产房外,挂着母婴同室管理制度的公告板,再往前走十米,是乙肝疫苗接种台和卡介苗接种台,玻璃窗的左上角,粘贴着过塑的开封市鼓楼区预防接种单位认证书,有效期自2020年9月1日至2022年8月31日。整层楼最大面积的透明玻璃在接种台处出现,意味着这里的接种过程公开、规范、合法、接受监督。
近三十年的时间里,开封市的道路在拓宽,高铁代替绿皮火车,医院接受了多轮招标和建筑改造,28年前产下姚策的房间和接种室已经没有了,只有母婴分离和疫苗缺位的后患在持续隐痛,并成为近半年来压在两个家庭心头的磐石。
2020年9月26日下午三点四十,姚策在亲生父母郭希宽与杜新枝、周兆成律师的陪同下走向产科隔壁楼的一间接待室。妻子磊磊在医院其他负责人的陪同下去银行取上午法庭质证后,医院递交的先予执行款项:十万元支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