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为山在讲座现场
吴为山作品《杜甫》
“丹心铸魂——吴为山雕塑艺术走进河南”在普罗理想国的展出已至尾声,在5个月的展期中打动了无数参观者。上周末,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吴为山再次来到郑州,做了《为时代造像》主题讲座,与大家分享雕塑展背后的故事,讲述对于写意雕塑艺术的探索历程以及为时代造像的初心思考。
塑历史先贤,书人文华章
讲座中,吴为山从他创作的中华人物塑像系列谈起,阐释了他对于雕塑与文化的理解,并以其立于世界多个国家的作品为例,阐述了作品中的中国故事,将他为时代造像的一颗丹心娓娓道来。
吴为山介绍,此次在郑州展出的160件作品,是从自己的600余尊中华人物塑像中精选出来的。孔子、老子、墨子、张仲景、李白、杜甫、刘禹锡等垂耀古今的精神丰碑,以雕塑的形式齐聚黄河之滨,展开跨越时空的无声心灵对话。
谈到中华人物塑像系列的创作初衷,吴为山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他有感于社会转型,价值取向多元,不少年轻人对那些为人类进步、社会发展做出过杰出贡献的古今贤人志士知之甚少,便开始创作中华古今贤人塑像,以立时代丰碑,昭示来者。
40年来,吴为山潜心于此,600余尊人物雕像由心涌动,藉手而铸。那些历史的精英、文化的巨擘,在经过塑造、塑形、塑神、塑魂的过程,最后化为一尊尊不朽的精神之像。“通过对温良、灵敏、坚毅的中国人的塑造,我一直在寻找、在求索,如何表现一个伟大民族曲折而自强不息的心路历程。”
开创“写意雕塑”,讲好中国故事
作为一位被国际广泛认可的中国艺术家,吴为山身上最醒目的标签,便是他开创了写意雕塑。
谈到为何提出写意雕塑的概念,吴为山说:“全球化时代,多元艺术思潮涌进,中国自己的艺术形式、艺术语言渐渐被淡忘了。如何继承传统、创新发展,如何在多元文化的激荡中,找到我们不变的价值趋向,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他认为,中国的艺术只有找到支点,才能在世界艺术史图景中立定文化坐标。
由《行吟中的林散之》雕塑作品为起点,吴为山开始了历时40年的雕塑艺术探索,摸索出了写意雕塑之路。“写意是中国传统雕塑的灵魂所在,中国传统雕塑偏重精神性的意象造型,以其独特的审美形式区别于西方传统写实雕塑。”吴为山说,在写意雕塑创作中,他以中华美学精神为根基,连接传统与当代,对厚重博大的历史文化、独具特色的红色文化、触手可及的生活之美进行了重塑。
写意雕塑,是吴为山讲述中国故事、与世界对话的方式,也已成为中国当代文化的重要符号。其作品先后在意大利国家博物馆、联合国总部,以及法国、英国、俄罗斯、德国、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多场展览,其大型个展《丹心铸魂》2019年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引起世界美术界的关注与高度评价。
点赞郑州美术事业发展
一直以来,吴为山都十分关注郑州市的文化建设,尤其是美术事业发展,不仅在郑州展出了自己的雕塑作品,为市民奉上了艺术大餐,并将部分作品留在了这里。他还曾代表中国美术馆与郑州市政府文化建设战略合作签约,并出席郑州美术馆新馆开馆仪式,点赞郑州美术事业发展。
吴为山介绍,中国美术馆、郑州市人民政府已结成深度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双方约定将充分发挥各自资源优势,展开多领域深度合作,“中国美术馆现收藏各类艺术品共计12万余件,未来,我们将会把精品收藏陆续在郑州美术馆展出,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助力郑州建设与国家中心城市相匹配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郑州,母亲河黄河流经这里,中岳嵩山矗立这里,天心地胆位于这里。我相信,有着得天独厚历史文化条件的郑州,一定能在弘扬真善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发展时代新文化上做出更大的成绩!”吴为山说,站在“十四五”文化发展新的战略起点上的郑州,未来一定能展现出新时代的文化自信、文化担当。
本报记者 秦华 文 郑报全媒体记者 马健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