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她们是中国梦的“忠诚践行者”,改革开放的“主要推动者”,与时俱进的“新型劳动者”,社会和谐的“中坚维护者”,她们是各行各业的“花木兰”,她们以行动展现“巾帼红”风采。“五一”劳动节到来之际,黄河新闻网推出《巾帼红》专栏,礼赞新时代女性劳动者最美的姿态。
赵巧艳在山西财经大学
黄河新闻网讯(记者赵晶 刘亚男)从中专毕业,一路攻读到中南民族大学的博士研究生、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博士后、中国人民大学的访问学者,目前,在山西财经大学文化旅游学院担任博士生导师的赵巧艳教授,用自己锲而不舍的求学脚步印证了她“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求学征途。
穷且益坚 不坠青云之志
1975年出生于广西桂林一个小山村的赵巧艳,是她们村里第一个真正通过考试“跳出农门”的人。那个年代,对于只能靠种田为生的农村家庭来说,供养四个孩子上学是非常艰辛的事情,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原本中考成绩在全乡排名第十名的赵巧艳选择了在当地就读中专,好早点出来工作帮衬家里。
赵巧艳的中专专业是城镇规划,毕业后她进入县里一家房地产开发公司做施工员。参加工作后的赵巧艳如愿改善了家庭的经济状况,同时也完成了结婚生子的人生大事。日子进入了所有人眼中“女孩子就该安安稳稳”的状态,而赵巧艳胸中求知探索的青云之志却从未磨灭。
她一边工作,一边准备成人大专和成人本科的考试。获取成人本科学历后,赵巧艳心里的目标更加清晰——我要读研,我要走的更远。
及时当勉励 岁月不待人
2006年,赵巧艳着手考研。准备考取统招全日制研究生所需要花费的精力,与之前准备成人本科考试迥然不同。当时没有培训班,只能全靠自学。赵巧艳说,“看到历年考试的题目,我的眼泪唰就下来了。”她回忆,“虽然我中专毕业后又攻读了成教大专和本科,但我的英语底子也就初中的水平。因此考研对那时的我来说无异于‘难于上青天’。”
工作时间外,赵巧艳一边照顾刚满一岁的孩子,一边准备研究生考试。她每天五点半起床背单词,一天睡眠时间仅5个小时。患有严重低血压的赵巧艳靠着一大杯红枣糖水坚持过考试。考完试她瘦了10斤,整理出的英语笔记有一米多高。
结果是令人欣喜的,赵巧艳以当年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桂林理工大学,中国少数民族经济专业,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
硕士三年后,赵巧艳再接再厉考上了中南民族大学的博士。
赵巧艳与侗族百姓(受访者供图)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读博期间,赵巧艳做的论文是《空间实践与文化表征:侗族传统民居的象征人类学研究》。为了准备论文,赵巧艳一头扎进图书馆,把校图书馆中有关民族学、人类学的书籍都借来阅读,把网上能下载的相关博士论文也都下载学习,最终确定出研究方向:少数民族民居干栏式建筑的象征人类学。
为了研究这一课题,赵巧艳做了大量扎实的田野调查。她常常需要翻过几座山,徒步走两三个小时才能到达一个田野点。沿途碰上蛇鼠虫兽都是常有的事,“沿路经常一个人都没有,为了给自己壮胆我就大声唱山歌。”赵巧艳说。
“侗族传统的民居为什么要这样造”“建房子时为什么要举行这样的仪式”等疑问,都是书本上没有,只能深入当地百姓间去探寻。为了获取更多一手资料,需要和当地人打成一片。
赵巧艳去村里总是带着相机,用来拍摄调查资料。“村里老人很少有机会出去到专门的照相馆拍照,我就给他们拍一些照片,回到城市后冲洗出来再送给他们,”赵巧艳说,“老人们对这些照片非常珍视,也很感动。”不仅如此,“村里一个老人过世,我不仅跟着随了礼,还给老人磕了头,完全按照当地人的方式参加了葬礼全过程。他们现在还把我当做半个当地人。”赵巧艳说。
真诚对待田野中的每一个人,用整体式观察了解与研究对象有关的人和事来获取有价值的田野资料。最终赵巧艳出版了70万字的博士论文,在业内引起不小的轰动。
如今,赵巧艳正扎根三晋沃土,主持研究黄河流域的相关课题。
赵巧艳以坚韧不拔之志最终实现她的梦想,谱写出一曲当代巾帼不坠青云之志的精彩华章。她不畏浮云遮望眼,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堪为万千女性的榜样,堪表新中国女性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