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在新式茶饮的一再冲击下,困于模式老旧,产品创新难的港式甜品品牌也撑不住了。
本文授权转载自Vista看天下(ID:vistaweek),作者:叶橙子。
“上海所有许留山都撤店了”“香港许留山被颁清盘令”……这家曾凭借芒果系列、横扫各大城市的老牌甜品店,近期被接连曝出了走下坡路的新闻。
而新闻底下最多的评论,不是怀念它的产品曾经多好吃。 而是网友们拍着桌子猛然想起—— “ 我在它那充的钱还没用完呢! ”
想搜一搜附近门店,赶紧把钱花掉。 就会发现,店都没了。 哪怕是大城市,上海一家都没了,北京唯一的一家还在京郊,几十公里开外。
动辄人均四十的标价,不再有小众、洋气光环的芒果糖水,让许留山的颓势似乎成了某种必然。
其实,不只是许留山。 同期的鲜芋仙、满记等“精致甜品品牌”, 在舆论中的存在感,都在被喜茶、奈雪、一点点抢去。
“TVB女主标配的糖水,
当然想尝一尝”
时间往前倒带,那时还没有能喂饱人的奶茶配料、没有热爱用叠词起名的奶茶店家。
一句“三点饮茶”,放到现在是打工人“咸鱼翻腾”式的自嘲。 放在90、95后的青春期,是时髦优雅的象征,得拍个照片、发在QQ动态。
许留山,曾是这一时期的“甜点之王”。 如今是家鲜果甜品店 就一定会卖的芒果西米捞,是许留山在90年代的原创。
把传统港式糖水里的西米,加入芒果汁中,上头还要盖上半个新鲜芒果。 在售卖红豆沙、龟苓膏的香港传统甜品市场,许留山杀出了一条新路,一度成了香港的文化名片。
△杨枝甘露,图片来源:摄图网
当时甚至有人专门为了着许留山,去香港旅游。 就 像现在有人 专门为了茶颜悦色,去长沙逛逛。 等到许留山2004年开始在内地开店、由广东向北缓慢发展时,大众气氛可想而知地热烈。
尤其在纬度偏高的城市,芒果还是不常见、有新鲜劲的洋气水果。 许留山的芒果系列,“一卖一个准”。
06年前后,市面上就没几款甜品,大众对这一领域知之甚少。 得益于港剧正旺,有“港式”招牌的商品,什么都卖得好。
△港剧截图
一招鲜,没法吃遍天
许留山一直卖的不便宜。 有网友回 忆,多年前的鲜果爽饮系列,就卖到了18元一杯。 那时,绝大多数中小城市,还是6元奶茶的天下。
不过,虽然贵,凭借着彼时芒果的火热、港风的标签与的确不错的质量,大众倒也买许留山的单。
6元的奶茶毕竟是奶茶粉冲泡,18元的许留山好歹是新鲜水果、新鲜材料。 可现在,“真材实料”的噱头也已经遍地都是了。
说个冷知识,这位网友回忆的“鲜果爽饮”系列,是2000年许留山推出、全港独有的“杯装鲜果爽特饮”, 开创了“外卖饮品”模式,把“边走边喝”的概念输送给了大众。
要论“族谱”,它可以视作当下杯装奶茶店模式的“老祖宗”。 在此之前,人们对甜品、甜饮的认知还是坐在店里慢慢吃。
可资历老也没用,缺乏变通,再好的想法只不过成为“后来居上者”的养料。
△芒果沙冰,图片来源:摄图网
芒果再好吃,也就只能火一时。
随着国内产地的扩大、生鲜运输能力的提升,大家伙对芒果的兴趣逐渐变淡。 更致命的是,进入内地市场后,许留山的品控出现了明显失控。
早在2013年,许留山就接连曝出了门店的品控失控,或管理失控问题。 譬如榨果汁的芒果被工作人员咬过,腐烂水果经过处理后榨成果汁,过期产品重新卖给顾客。
反馈在顾客身上,则表现为味道水准的下降,或是因为远离芒果产地,或是因为授权加盟的形式难保质量。 有豆瓣网友调侃,“不吃羊城以北的许留山”。
更何况,过了这么多年,中国的甜品市场早已改天换地。
许留山的几款经典甜品,可复制率都很高, 很 容易被同行效仿,味道上有个六七分像,再卖得便宜点,就足以满足大多数人的要求。
鲜果甜品的市场一旦开启,便会出现各式各样的新品。
芒果风潮过后,榴莲的风吹了起来。 同为港式品牌的满记甜品,就凭着一款“榴莲班戟”跟上了潮流,一度门店数量远超许留山。
△满记榴莲班戟,图片来源:满记官方网站
更别提奶茶风潮里,喜茶的多肉葡萄、奈雪的芝士草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开发完了大众水果,便往小众点的水果上霍霍。龙眼,杨桃,杨梅,牛油果,还有今年忽然流行起的油柑。
说来讽刺,许留山早在去年的11月份,就推出了油柑饮料,但不温不火。 直到3月底,奈雪推出原料同为油柑的饮品,才掀起了风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