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之情,是再朴素不过的情感;归家之行,是再自然不过的选择。可对于一些救助对象来说,这些最普通的念想却是往往遥不可及。我们的工作就是帮助他们回家,让一个又一个家庭重归团圆。
依稀记得那是2014年盛夏,热心市民送来了一名腰部有伤、下身近乎瘫痪、浑身上下散发着难闻味道的中年男子。我和其他工作人员一起为其办理了救助手续。经过了解,男子今年50岁,家是山西太原,之前一直在淄博打工,因为腰部旧疾发作,他已经躺在床10余天了,根本动弹不了,打工挣的钱也都花光了,没办法只能求助救助站帮他回家。
给这名救助对象洗完澡、换了一身干净的衣服,在床边和他聊天的时候,我们发现他不时露出非常痛苦的表情,问了几次他才很不好意思说,自己因为下不了床已经有10天没有大便过了。我是学医的,当时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于是先为他使用了帮助排泄的药物,但是没有任何效果。事不宜迟,我和值班人员一起立即将他送往定点医院。到了医院,医生说,他这种情况比较严重,需要灌肠治疗。
我到现在依旧清晰记得那一幕尴尬的场面,当护士拿着药物进来,对我俩说了一句“家属把他的裤子脱下来,配合上药”。听到护士的话,我顿时愣了一下,护士可能是把我俩当家属了。说实话这样的情况我还是第一次遇到,短暂的迟疑之后,我不再犹豫。面对这些救助对象,我们不就是他们临时的家属吗?家属能干的咱就能干,家属干不了的咱也得干!什么事都有第一次,做救助工作难道的还怕脏怕累吗?
药物注入没多久就有了效果,男子长时间没有排便,肠道压力极大,粪便一下子喷涌而出,床上、地上、墙上……到处都是。和我一起去的值班司机也是第一次遇到这样的情况,转身就去厕所吐了。而我自认为学医者的抵抗力和接受度很高,面对这种情况也提前给自己“打了预防针”,同时了解病情和照顾病人更专业,才冲在其他同事前面去照顾这个救助对象,强忍着把他收拾干净,把病房收拾干净。
最后,当我看到这名救助对象紧缩的眉头舒展开的时候,我知道我们为他解除了难言的痛苦,我竟冒出“干得这个活值了”的想法。也就是这件事,让我对救助工作有了新的想法和感受。这不仅是一个工作,我们不但要救人于危难,不仅要让他们吃饱穿暖,还要像对待家人一样照顾他们、对待他们,不嫌弃、不放弃,让他们切身感受到现在的好政策,感受到救助的贴心服务,用点滴善举,传递无疆大爱。
2012年11月,我刚从淄博市民政局社会事务科回到救助站的工作岗位。一天,派出所民警送来一名40多岁的男子。我对这名救助对象印象十分深刻,这个人浑身缠满了脏乎乎的塑料袋,肩膀上扛着一个拇指粗的钢管,身上还挂着四处捡来的废品。他拒绝和我们沟通,也不搭理任何人,只是围着院子不停地一圈一圈转,我们怀疑他精神异常,立刻将他送医诊治。
来到定点医院,在医护人员的帮助下,我们帮这名救助对象一层层拆掉了绑在身上的塑料袋,当所有人以为拆完塑料袋就可以结束的时候,所有人都惊呆了,他头上、脖子上、胳膊上、腰上缠着一圈又一圈的铁丝,他把拾荒的所有家当都带在了身上。医护人员又找来了几把钳子,我们几个人一起忙活了半个多小时才把他身上的铁丝清理干净。这些年他流浪的经历我们无从而知,但我们能做的就是给他一个安稳的生活,希望最终能够帮他找到家。
因为不知他叫什么,我们就暂时称呼他为“钢铁侠”。经过一段时间治疗,男子病情逐渐稳定,我们也能和他沟通了。经过几次接触,我们得知这名“钢铁侠”家在日照,离家十几年,目前家里还有哥哥和嫂子,哥哥和嫂子已经找了他十几年。事不宜迟,为了亲人团聚的迫切心情,核实身份后,当天我们就开车把他送回日照老家。他哥哥嫂子早早来到村口,双手捧着一面锦旗迎接我们。见到我们从车上下来,他们一下子就跪下了:“感谢感谢你们,帮助我们走失十几年的弟弟回家。”
看着满脸泪痕的家人,我有些不知所措。对我来说,帮助救助对象回家是一个很正常的工作,我经常会遇到家人们嫌弃他们是负担而拒绝接收的情况。这是我第一次见到这么激动的家属,我们的工作能圆他们家庭的重聚梦,让家人的期盼有了结果,这就是我们救助工作的意义和初心,也是我一直努力下去的动力。
现在我们每年平均需要护送200多人回家,哪怕只要有一个家庭因为我们的救助变得圆满,感觉这一年的工作都值了,有时虽然疲惫,但内心仍充满力量!
个人简介:
吕志远,男,中共党员,2008年大学毕业后考入淄博市救助管理站,现任淄博市救助管理站工会主席,分管救助业务和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参加工作以来,一直扎根救助服务一线,在工作的同时他读完山东省委党校经济管理学研究生,取得中级社会工作师资格。2019年获得“振兴淄博劳动奖章”荣誉。
大众日报淄博融媒体中心记者 马斌 整理
来源:鲁中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