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1920年10月,北京共产党小组成立。为庆祝中国共产党北京早期组织成立100周年,本栏目从10月中旬起至11月中旬,集中推送党的创建时期历史故事,作为2020年度北京史志宣传月活动项目之一。
在西城区文华胡同24号,有一座简朴的小三合院,院里两株海棠树摇曳生姿。一百年前,这里住着一对“很不般配”的夫妻,却缔造了一段坚贞感人的美好爱情,为人称颂。
1920年春,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李大钊在石驸马大街后宅,也就是今天的文华胡同租下一处住宅,从老家接全家来住。来他家中拜访的客人很多,他们看到一位满脸沧桑,衣着简单,裹着小脚的农村妇女忙里忙外,还以为这是李教授家的保姆,没想到,她居然是李教授的妻子赵纫兰。
的确,在外人看来,李大钊是留日归来的著名学者和教授,赵纫兰却是没有文化的农村妇女,而且比李大钊大将近6岁,确实是“很不般配”的。有人劝李大钊,让这位“糟糠之妻”下堂,但李大钊断然拒绝。他认为,“一夫一妻之制,古来最尚,有百年偕老之格言,最属难得!”他对赵纫兰十分尊重和爱护,忙了一天回到家后,李大钊总是帮助妻子做饭、照料孩子,努力减轻她的家务负担。家中有人来访,李大钊都会把她请出来见面介绍,见面前还让妻子换上合适的衣服,帮她扣好扣子、拉平衣襟,客人们见到大名鼎鼎的李教授对待妻子如此细心,都很感动。
赵纫兰16岁时,便嫁给了10岁的李大钊,两人是典型的旧式婚姻。她性情温良敦厚,更深明大义,是李大钊的贤内助。早年,她靠着变卖典当全力支持李大钊读书,照顾老人,李大钊投身革命后,她又挑起了家庭重担,把家庭打理得井井有条。李大钊对赵纫兰充满了欣赏和感激,觉得中国妇女“平和、优美、慈爱”的那些优良品格,妻子身上都有。
为了帮助妻子共同进步,李大钊耐心地教她识字,赵纫兰逐渐会阅读简易报刊,还会写简单信件了,进步很大。李大钊经常给赵纫兰讲一些革命道理,跟她共同讨论社会问题。在丈夫的感染下,赵纫兰的政治觉悟都有了很大提高,更加支持李大钊的革命事业了。她对丈夫把收入用于革命事业毫无怨言,还与他一起救济困难百姓和青年;她为家中的革命活动站岗放哨,帮助严守党的秘密;为了掩护丈夫,她机智地跟敌人斡旋战斗。李大钊牺牲后,这对恩爱夫妻天人两隔。赵纫兰强忍着哀痛,历尽艰辛地把几个孩子抚养长大,把他们送上了革命道路。她去世后,因为对革命作出重要贡献,被中共河北省委追认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这就是李大钊和赵纫兰夫妇互敬互爱,患难与共的坚贞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