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吴建国的道路——兼看孙策功过

2020-08-10 09:42:24 作者: 孙吴建国的道

  但是,江东大族从孙策的身世和政治背景中,看不到借助于他可以保全自己利益的前景,反而担心江东因此卷入鼎沸之中。陆氏庐江之难,更影响江东大族对孙策的态度。他们对孙策或者愤然抵拒,或者徘徊观望,尝试着与孙氏合作的是少数,愿意竭诚相结的可以是说绝无仅有。

  在这种情况下,从眼前的紧迫要求而言,孙策亟须打破大族的武力抵抗;但从永固江东来说,又必须获得大族的全力支持。眼前的考虑和长远的需要,使孙氏兄弟遵循一条曲折道路前进。他们凭借淮泗武力以诛戮吴会英豪,网罗宾旅之士以壮大淮泗集团力量,在此共础上寻求可以与之合作的江东大族人物。随着时日推移,淮泗人才日趋枯绝,江东全人对孙权的态度也逐渐改变。孙权有必要也有可能更广泛地吸收江东士人,并使他们得以进入高层位置,以至于最后授与他们文武两途的当轴主政地位,完成孙吴政权江东地域化的进程。

  孙吴建国,迁延时日最长。曹丕、刘备已经称帝,而孙权在赤壁之战和夷陵之战中都是赢家,在这种情况下,孙权还徘徊犹豫达数年之久,才登上皇帝宝座。孙权迟回不进,除了山越不宁、外敌威胁等一般原因以外,我想不再是像曹操那样“畏名义而自抑”,而是等待孙吴政权江东化进程的完成。也就是说,影响孙吴建国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内部力量调整,是与江东诸大族关系的演变,是等待江东政权根基的进一步稳固。

  如前所论,孙吴与江东大族关系经历过三个阶段,这一方面是孙氏在分化和选择江东大族,另一方面也是江东大族在等待孙权采取有分量的措施。孙氏与江东大族,只有在双方互动过程达到一个适当程度的时候,两者的一体化才能出现,孙吴政权的江东化才能完成。

  孙氏以吴人还治吴士,自然会走上江东本土化的道路。这是当然之理。但是孙策为什么要大张旗鼓地沫戮英豪?江东大族为什么迟迟不靠拢孙氏?孙氏江东霸业起始本在曹、刘之前,为什么称王称帝却落在最后?这些问题却在前述当然之理的掩盖之下,长期被忽略了。关于孙吴政权江东化,时贤有过议论,并非新鲜问题。本文之作,主旨不在论证孙吴政权必须江东化,而在探索孙吴政权江东化如此艰难的原因及其曲折复杂过程,为时贤的议论作一些补充而已。

  探索孙吴建国道路,归结到江东本土化问题,由此产生了一个题外之题,这就是为什么东晋与孙吴截然不同,不须经过江东本土化而能长期统治下来?我认为原因在于时代条件的不同和渡江人物的差异。

  孙策以逆臣袁术部曲,逐汉官而居江东,本来没有堂堂正正的名分。孙吴以偏霸而图抗衡上国,没有江东大族的合作就根本不可能长久维持。晋室永嘉没胡,民族矛盾尖锐,琅琊王晋室统胤,有尊显的名分地位足以招探。江东大族没有理由也没有力量另起炉灶,就只能接受这一事实,臣服东晋。因此,只要抗胡仍为必需,东晋就无须汲汲于寻求江东本土化。这是第一。

  汉末北士流移江东的浪潮,建安之初已经终止,而且南渡之士还陆续北归。不曾北归的宾旅寄寓之士,人数毕竟有限;随着时间的推移,人才素质也有低落的趋势。所以南士进入孙氏统治集团,人数日益增多,地位日益提高,是不可避免的。这与两晋之际北上渡江者的情况也很不相同。永嘉以来以迄淝水之战,北方胡族政权乍兴乍灭,北士南渡出现一个又一个高潮。南渡之士,尤其是其中的早渡者,本多士族精英。他们与司马氏结合而形成的东晋统治集团,其从政能力与社会威望,远较孙吴时以宾旅寄寓之士为其补充的淮泗集团为高。所以东晋吴士可以参与建康政权,却无从取代北士在江东的地位。这是第二。

  


  以上两点,第一点重在吴时与东晋时南北关系的性质不同,第二点重在吴时与东晋时流寓北士的素质和社会影响也有差异。所以孙吴必须完成江东化,才能比较可靠地抗衡曹魏,以求自存;而司马氏的东晋则必须标榜晋统,才能使吴土有所依傍,共同构成一个足以区别于北方胡族政权的华夏政权。而且,司马氏毕竟不同于孙氏,不是江东人。如果出现一种司马氏政权必须江东化才能自存的情况,司马氏自身也无从完成这样一种历史转折。

  《南齐书?;丘灵鞠传》载有丘灵鞠怨恨“顾荣忽引诸伧渡,妨我辈途辙”的著名言论,常为后人征引。丘灵鞠没有说到顾荣以前的东汉末年,已有诸伧渡江的事。那时,顾荣祖辈与渡江诸伧合流而获得广阔仕途,发展了家族势力,江东多士也从此开始。在这种先人造成的背景之下,顾荣才得以其南士领袖地位,接引渡江诸伧。顾荣居两晋之际,迫于胡汉形势,不得不作此举,结果却与其祖辈得利于诸伧的情况大不相同。顾荣所引诸伧凭借晋统而擅位,南士只有自叹屈志,直到南朝,基本上还是如此。丘灵鞠发此发愤懑之词,除涉个人际遇以外,还有这样一个大的时代背景,这是我们重温这段史料时应当留意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