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吴建国的道路——兼看孙策功过

2020-08-10 09:42:24 作者: 孙吴建国的道

    孙吴建国,六朝肇始,史家措意,自古而然。本文搜求剩义,感到孙吴霸业之起,在魏、蜀前;称王称帝,在魏、蜀后,其建国道路,曲折而又漫长,似有不得不如此的原因,只是事在若隐若现之间,很不明晰。因而钩稽前人弃舍的资料,细思陈琳为曹操所作《檄吴将校部曲文》中提及的孙吴与江东诸大族的关系,才恍然若有所得。孙氏霸业稽延,症结盖在于调整与江东大族关系的需要。

  孙策以袁术部曲将的名分南渡,逐汉官而据江东,既是僭越,又是入侵。这决定了江东大族对孙策疑惑、敌视的态度。孙策对江东大族控不同对象分别对待,或诛戮,或羁糜,或依靠,因而出现了孙吴对待江东大族的三种不同类型,构成孙吴在江东发展的三个阶段,使孙吴建国呈现为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其内核则是求得孙吴政权的江东地域化。

  拙作《暨艳案及相关问题一文,视暨艳案为孙吴政权江东化最后阶段的一个要案,并从此涉及孙吴建国的大体过程。本文为该文补充了这一过程的前半段,可以作为该文的上篇来读。本文与该文同步酝酿,但该文脱稿在前,叙事属后;本文脱稿在后,叙事属前,所以可能有交错重叠、繁简不当之处,请读者留意焉。

  


  一、孙策渡江的历史背景

  ——袁扬州与刘扬州的对立

  初平、兴平年间,汉天子在西,王纲解纽,江东处于半隔绝状态,奉汉正朔而已。江东各郡居职守土者,个别人涉足中原的竞逐,如丹阳太守会稽周昕分兵以助曹操,②但是一般而言,他们对中原世局宁取静观态度,并不积极参与。其时袁术已据淮泗,有问鼎意。他用吴郡富春孙坚经略中原。孙坚死后,袁术派孙坚妻弟吴景、兄子孙贲攻逐周昕,分署吴景。孙贲为丹阳太守和丹阳都尉,控制长江津渡。袁术企图通过孙策,使江东成为自己的支撑力量。

  吴郡曲阿是孙氏家族的重要据点。孙坚死葬曲阿(后迁葬吴县),坚妻吴氏孀居曲阿,坚女适曲阿弘咨,③一在说明曲阿为孙氏利益所系之地。孙氏据曲阿弘咨,可以接应南北,联络富春,而孙坚故将丹阳朱治居吴郡都尉之职治钱塘,为孙氏控制了这一通道的南段。

  孙氏为袁术部曲,世所共知。袁术不臣之迹与时俱增,孙氏也成了附逆之臣,江东人对孙策持非议态度,是意料中事。不过孙策在政治上多少还保有一点自主性,并非一切皆以袁术旨意是从;袁术似也不以死党待孙策,始终不曾授孙策以中原郡土。这就是孙策以后终于回江东寻找机会的一个原因。

  ①补往考虑到本文和暨艳案之文都落实到论孙吴政权江东化的主旨,所以在本书重订本中,以文章叙事为序,分别给两文加上‘“论”和“再论’的副题。

  ②见《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初平元年。时丹阳太守治宛陵。

  ③分见《三国志、?;吴书》之《孙坚传》。《孙策传》《诸葛瑾传》以及《孙皓传》甘露元年注引《吴录》。

  衰败的东汉朝廷,于长江一线先后分陈皇室疏宗为州牧,先是刘焉为益州牧,然后是刘表为荆州牧。至是又以刘繇为扬州牧①刘繇东莱名土,他受命出牧扬州,本有代表汉廷制衡袁术之意。扬州治所寿春在袁术手中,刘繇避袁术而渡江东来,吴景、孙贲乘孙策意,迎刘繇置曲阿,刘繇遂得以曲阿为扬州治所而在江东立足。刘繇成为东汉朝廷打入江东的楔子,孙策则借助刘繇,改善自己在江东的政治形象。混乱世局中的这种特殊关系,形成了江西(江北)和江东(江南)两个扬州,即袁扬州和刘扬州并立的局面。②孙策背靠袁术,又暂时结好刘繇,与两个扬州都保持联系,地位可进可退。他此时尚未显示东渡之意,也无东渡之力,不触犯两个扬州的任何一方。不过两个扬州的并立毕竟是暂时的现象,在世局瞬息变化的时刻,双方都难于长久维持。

  传世《后出师表》论及此时江东局势说:“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这里虽未提及袁术,但所说正是以两个扬州并立为背景,责难刘繇苟安江东,对袁术不征不战,使孙策得以乘时扩展,浸润于江东的情况。《后出师表》作者是谁,姑置不论。但是诸葛恪谓得见此《表》,裴松之谓《表》出张严《默记》,均言之凿凿,可据以肯定此《表》至少是三国时人文字,所涉背景以及所述“群疑满腹,众难塞胸”,必是三国时人对其时江东世局的一种估量。至于刘繇本人,本非封疆之才,在江东既无治乱安邦长策,又乏强大后盾。他以儒生外镇,只是汉朝风化所被、正朔所行的一种象征,别无其他作用。《三国志?;吴书?;刘繇传》陈寿评日:“刘繇藻厉名行,好尚臧否,至于扰壤之时,据万里之上,非其长也。”《后出师表》谓孙策借刘繇影响而浸润江东,虽是事实,但把后来孙策吞并江东完全归责刘繇个人迂阔无能而不究及整个世局,也嫌片面。

  


  汉室疏宗刘焉、刘表,分别出牧益、荆有年。他们都与本土人士建立了较深的联系,也多少扩充了自己的实力,做了不少事情。同为汉室疏宗的刘繇出牧很晚,与江东无深层关系。他依以立足江东的孙氏也不是真正的本上强宗。所以他萍漂藻寄,浮水无根,虽然也有自存之谋,毕竟势危易荡,比益、荆二牧还是不如。

  ①《三国志?;吴书?;刘繇传》及《太史慈传》。《后汉书?;刘宠传》谓繇为宠兄子,“兴平中,繇为扬州牧”。

  ②袁术自己未尝用扬州牧名义,而以故吏惠衡为扬刺,但时人仍以袁扬州称袁术,如《孙策传》注引《吴历》孙策谓“欲从袁扬州求先君余兵”是。

  孙坚早年离开江东,于扰壤之际征战南北,虽曾受袁术指麾调度,而于汉室多功少意,于江东大族亦不闻有大嫌隙。①孙策用孙坚余兵攻庐江太守吴郡陆康,陆氏宗族随在庐江的百余人中,死者将半,陆康本人亦旋死。这是震动江东的大事,不能不加剧江东大族对孙策的疑惧和戒备,也引起刘繇的反目。江东表面平静的气氛被破坏了,两个扬州并存局面不能继续维待。刘繇迫逐吴景、孙贲至于江北历阳,独揽丹阳全郡及吴郡北境,并屯兵江清以防袁术、孙策南侵。《三国志?;吴书?;朱治传》说:孙策“为袁术攻庐江,于是刘繇恐为袁、孙所并,遂构嫌隙”。《三国志?;吴书?;太史慈传》记载孙策后来向太史慈解释此事说:“刘牧往责吾为袁术攻庐江,其意颇猥,理恕不足”,并申述其时不得不尔的原因。这表现出孙策心亏理短,欲盖弥彰。总之孙策攻庐江事使他居于与江东大族也与刘繇公开为敌的地位,对孙策以后在江东的发展造成了很不利的影响。

 1/10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