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为什么总是闹饥荒,饥饿的年代,是一种怎样的场景

2020-08-01 08:59:23 作者: 古代为什么总

饥饿的感觉,几乎是整个人类的共同记忆。

人类之所以一直以来都处在饥饿之中,主要有以下一些原因。

(网络配图)

一是人类身体先天素质不强。和其它动物相比,没有锋利的爪子抓捕猎物,没有快捷的速度逃脱追捕,没有坚固的外骨骼保护自己,没有强大的翅膀飞翔高空,没有腮让人可以在水中自由畅游,甚至还没有毛发让自己御寒。因此,人类的生活环境一直以来都非常恶劣,要想获得食物非常困难,所以,在人类的发展历程中,其实一直都处在饥饿之中。

二是生产技术一直比较落后。人类在发展过程中,生产技术一直在提高,但是这种提高非常缓慢。科学技术只有在近几十年才有突飞猛进的进步,在古代却很少有快速发展。这也使得农业生产能力不足,无法获得丰富的食物。

三是自然灾害造成饥饿灾难。自然灾害在古代一直存在。由于生产技术落后,产量不高。因此一旦发生自然灾害,饥荒就来了。但还不仅仅在于这一点,因为一旦发生自然灾害,腐败的朝廷往往会横征暴敛,官员会贪污腐化,盗贼又四处猖獗。因此,老百姓的日子更不好过,饥饿会更多。

四是严重分配不公造成人为灾难。明明需要大家动手劳动,才能勉强保证温饱,古代却还会出现阶级社会。这种阶级社会是一部分人劳动,但另一部分人闲玩。闲玩的那部分人,却反而占据着绝大多数劳动产品,而且还要对劳动产品挥霍性地使用。这就使得真正需要吃饱肚子干活的劳动者,却没办法吃饱肚子。

以上四种情况,就是古代造成饥饿的主要原因。

(网络配图)

那么,饥饿年代到底有多饿呢?

古代的饥饿,我们是没办法体验的,只能从史料记载及文学作品中感受。不过,在我的人生中,我其实也是感受过饥饿的。

我记忆最深刻的饥饿,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的饥饿。那场饥饿我没有经历,不过,从我记事开始,父母就曾多次给我讲那个年代的故事,讲他们抵御饥饿的办法。他们告诉我们,有两种东西成为他们重要的代用食品:一种是蕨根,一种是芭蕉树的根部。

在饥饿发生之前,我们那里有很多荒山,这些荒山上,长得最茂盛的就是蕨草。蕨草也是那时候老百姓最讨厌的一种草,因为要把蕨草除掉种庄稼很不容易。地面上的蕨草,可以放一把火烧掉,但是蕨草肥大密集的根部,要除掉却非常困难。更为关键的是,蕨草是利用孢子繁殖的,因此,就算当年花了大力气把蕨草的根部除掉,第二年这些根部又会密集地长起来,让农人又来这么一次繁重的劳动,让农人非常讨厌。

但是,当饥饿年代到来的时候,这些蕨草的根却成了抢手货。当时村里的所有人,都抢着上山挖蕨草根,挖回去以后,淘洗干净,放在石磨上磨成浆,烙饼子吃。这种饼子实际上非常难以下咽。但是由于这种蕨根含有淀粉,虽然含量很少,但是在填饱肚子的时候,却还能多多少少有一点营养。

(网络配图)

另外,芭蕉头也是那时候极力追求的。芭蕉一般是长在屋角的一种植物。要是在不饥饿的年代,谁也不会注意它。但是一到了饥饿的年代,人们就发现,由于多年没有管过那树芭蕉,芭蕉已经有一个非常肥大的根部。地面上的叶子发了又谢,谢了又发。可是芭蕉的根部会一直生长。而且芭蕉根部味道虽然很难吃,但是和蕨根一样,里面也含有一些淀粉,可以给饥饿的人们一些帮助。

我们小时候,除了听大人讲饥饿的故事以外,每年大人还会对我们进行忆苦思甜教育。也就是会挖一些芭蕉根部,或者是蕨根出来,磨成浆烙饼子给我们吃。那种味道真的非常难吃,我们很难把一个饼子吃下去。

不过,虽然那时候我们经常做忆苦思甜,实际上我们小时候的生活却未必“甜”。那时候还是集体生产,粮食依然不够吃。所以我们读书的时候,实际上一直处在饥饿中。我们到镇上去读书,一天都只吃两顿。中午是不吃的。一到下午,饥饿就来了。当饥饿的时候,人完全是一种全身没劲,头昏眼花的感觉。但还得坚持读书,还得走十多里的山路回家。可以说,小时候对我来说,饥饿是刻骨铭心的感觉。

好在现在我们不再担心饥饿的问题,不得不说,这是生活在我们这个年代的人的一种幸福。这种幸福,古人是没办法体验的,也是他们的一种悲哀吧。

(参考资料:《饥饿年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