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吴建国的道路——兼看孙策功过

2020-08-10 09:42:24 作者: 孙吴建国的道

  以上记事,其年份歧异问题,《通鉴?;考异》兴平二年条及《三国志?;吴书?;孙策传

  

》卢弼《集解》均有说,无庸赘叙。值得注意的是,几乎所有资料都说孙策渡江是袁术所遣,孙策是袁术将,视孙策略地江东为袁术之难。其中的《后汉书?;献帝纪》当是据史官所记,以刘繇为叙事主体,以明东汉法统所在;指名孙策为袁术之将而不具衔,以示非正。《三国志?;蜀书?;许靖传》许靖之语是亲历其境的名士的叙述,把孙策之师径称为“术兵”。官私记载,自汉末至南朝,对于孙策渡江之事,定性如此一致,都说是袁术入侵。所以流寓江东的北士,凡门望高者几无一个情愿留在江东。除前引辗转至蜀的许靖外,桓晔、袁忠①都在孙策兵到之前泛海而南,他们宁愿冒死远走,也不愿留在江东屈从逆臣袁术。


  江东大族面对袁术入侵之师,怀着对孙策的家仇旧恨,深感自身危殆。他们绝不会率自己的家族乡曲去支持孙策,也不能贸然离弃家园。他们或者静观待变,或者聚众自保。孙策在江东遇到的,几乎到处都是敌意。

  ①分见《后汉书?;桓晔传》及注引《东观记》、《后汉书?;袁阔传》附《袁忠传》及注引谢承帕汉书》。植晔即桓严、桓严、桓矿,事见本传及往以及《世说人名遭》、《水经?;渐江水注》《三国志?;吴书?;虞翻传》注引《会稽典录》载朱有答淄阳兴之间,提到植文道太守陈业尺读之争,桓文指桓文林,即桓晔。

  孙策占领了丹阳、吴、会稽三郡,消灭东汉江东政权的军事抵抗,并进一步与外敌争衡于战场,都不是难事。但是要使江东本土势力放弃反抗,靠拢孙策,视孙策为一体,却要困难得多,这使孙策深感忧虑,处境艰难。

  二孙策诛戮英豪问题

  孙策在江东,面对的反抗势力不止一种,反抗方式也不尽相同。《三国志?;吴书?;吴主权传》记孙策临死时的江东局势说:“深险之地犹未尽从;而天下英豪布在州郡;宾旅寄寓之士以安危去就为意,未有君臣之固。”史臣意在概述孙权初统事时江东局势艰险之状的三个方面,即

  一、“深险之地犹未尽从”,指“山寇”据守深险之地抗拒孙氏,这个问题在吴史中最为突出,延续时间甚久。山寇主要属于江东乡土势力中的中下层次,可能包括山越民族,所以有时以山越为称,往往以强宗骁帅为其魁首,坚持与孙吴为敌,但主动进攻力量并不甚强。这是孙吴主要的军事对手。

  二、“天下英豪布在州郡”,指江东社会层次甚高的一些家族人物,包括所谓东汉旧德名臣,以武力或非武力的方式反对孙氏入侵江东。他们与出没于深险之地的山寇互通声息,社会影响很大。这是孙策在江东主要的政治对手,孙策对之杀戮立威,无所宽贷。孙策沫戮江东英豪问题就是指此。

  三、“宾旅寄寓之士以安危去就为意,未有君臣之固”,指流寓江东的北土,有些不愿与袁术部曲将孙策合作,已经离去;尚存的流寓之士,与来自淮泗的孙策本可以协调一致,而孙策也急需他们为自己的助力,所以乐于亲近他们,但是他们此时还不知道孙氏在江东能否长期立足,所以意存观望,不肯表明对孙氏的态度,不愿委质定分。

  以上三个方面。山寇问题史家关注者多,大概都以山越视之,时有论述,本文从略。关于诛戮英豪问题和宾客动向问题,本文此节和下节将分别申述。

  孙策诛戮英豪之事《三国志?;吴书》有笼统记载,语焉不详。《三国志?;吴书?;孙韶传》注引《会稽典录》曰:“孙策平定吴会,诛其英豪。”《吴主权传》太元二年注引《傅子》:孙策“转斗千里,尽有江南之地,诛其名豪,威行邻国”。邻国主要指中原,其时江东士大夫与中原名士个人之间多有交往,政界自然也是信息相通。《三国志?;魏书?;郭嘉传》曰:“策新并江东,所诛皆英豪雄杰能得人死力者也。”邻国传闻,颇知孙策所诛者都是深具社会影响的人士。我们知道韦昭《吴书》成书之时孙吴政权与江东名豪大族早已合流,因而书中对于孙策诛戮英豪之事不得不有所讳忌,轻描淡写,着墨甚少,所以陈寿《三国志?;吴书》也未大书。裴注为陈志拾遗补阙,始增益了有关问题的资料。

  《傅子》所载孙策诛戮名豪,“威行邻国”,除《郭嘉传》有所照应以外,《文选》卷四四陈琳为曹操所作《檄吴将校部曲文》①是重要印证。

  ①《檄》文陈琳所作,以尚书令荀彧名义发布,不具年月日,因此产生了一些疑点。按荀彧建安初守尚书令,但久未预南征孙权之役。十七年曹操征孙权,荀彧参丞拥军出征,以疾留寿春,薨。根据情理,《檄》以此年发布为是,但《檄》中却有十七年以后之事。前人有调尚书令荀彧为讹,疑《檄》作于二十一年曹操征孙权之时。《文选》李善注引《魏书》首取此说。今按陈琳有《神女赋》,曰:“汉三七之建安,荆野蠢而作伙,赞皇师以南假,济汉川之清流。”见《艺文类聚》卷七九。据此知陈琳二十一年确有随军征代之行,不过军次“荆野”’‘汉川”,故尔有神女之遣思。此地不在曹操进军之谯——居巢——濡须路线。或是偏师策应而已。因此这又不是陈琳草议和发布《檄吴将校部曲文》的合适时机和场合。《三国志?;魏书?;王桀传》谓陈琳与徐斡、应标、刘帧辈皆死于建安二十二年之疾疫,此年为作《檄》之下限。《檄》文可疑之点现虽无法一一决断,但其基本内容却从来无人怀疑,是可信的。

  


  陈琳《檄》文以大量篇幅盛赞曹操武功,谓北方抵定,行将挥戈南向,直指吴会;除孙权外,凡“枝附叶从”,皆所宽育;江东旧族及吴将校,翻然来归者必有显禄。这些都是该《檄》文应有之义,无须深究。值得留意之处,是曹操谴责孙权“残仁贼义”的事实。关于“残仁”,只有“孙辅,兄也,而权杀之”一例,显系衬托,无关宏旨。关于“贼义”,即诛戮英豪,《檄》文大加渲染,把孙策、孙权的事写在一起,不加区别。所举残害周、盛门户,是孙氏诛戮州郡英豪最重要的事例,而且主要是孙策所为。周、盛以外,受打击的吴会门户,《檄》文也有所反映,不过并非列举不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