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若不是皇帝也能留名史册:想法意识很超前

2020-09-08 21:39:30 作者: 康熙若不是皇

  现在搞减员,搞计划生育。那时候,不用搞计划生育,自然减员就给你减下去了。康熙有36个儿子,活下来24个;雍正皇帝有10个儿子,活下来3个,都是出天花出的。如果不是不能治的病,对于皇家来说,什么医生没有呢?什么药没有呢?结果还是都死了。因为康熙已经出过天花,就没有这个担心了,所以由他执掌政权,政权就可以稳固。因此,选中了康熙。

  满洲人入关以后,一直到了康熙年间,举办科举考试,参加的人不足以达到录取名额。有人就说了,这不是很好吗?大家都可以考上了。但是事实上,这表示人们不愿意来做清朝的官。汉族人一提起满洲人就好像吃了苍蝇一样恶心。因为,满洲人入关的时候提出的一个口号是“为明复仇”。在消灭了李自成以后,你已经为明复仇了,满洲人就应该退出关外,把天下还给明朝才对,你怎么不走了,自己坐天下呢?当时的情绪很大。康熙就为了收拢天下士子的人心,采取了开“博学鸿儒科”的办法。

  中国科举考试,是从唐代开始的。唐代以前,采取“九品中正”的办法,简单地说,就是采取推荐制,而且只有贵族出身的人才有资格被推荐。到了唐代以后,就开始采取了科举考试。在唐代的时候,科举考试还考一些诗词歌赋。考试的时候,让你写一首诗,你就写一首诗,让你写一首词,你就写一首词。到了明朝以后,科举考试是考八股文,考写诗的话,你随便写一篇就好。这个是一种科举考试。另外还有一种考试是武则天想出来的(女人的想法有时候都有点奇怪),她开了一个“不求闻达科”。这是一种自相矛盾的东西,参加考试本身就是为了“求闻达”,这种科举考试名字偏偏叫“不求闻达科”,开了这么一个玩笑。

t01d7f6c67865c46aa7_meitu_40.jpg

  康熙开“博学鸿儒科”,就不是玩笑了。各省的总督、巡抚、藩台、学台,四个人有权力推荐人员参加这个考试。这样做的效果是什么呢?你家乡的政府官员推荐你去考试,周围的亲戚、朋友们都会促动你参加这个“博学鸿儒科”,这是一个多大的荣耀啊!如果你不来考试怎么办呢?皇帝就追究这个地方官的责任。这个地方官就更加殷勤,还不能用强迫的手段。有实在不想参加,还轻视皇帝的,就强行送到北京。凡是参加考试的人,无论考上考不上,一律授官。把所有顶尖的知识分子都召集在一起参加这样一场考试。这样,他们本人在社会获得很大的荣誉,也就不好意思再骂满清了。

  康熙对这些参加“博学鸿儒科”的人是真正的关心,而不是做样子给人看。比如说,当时山西的傅青主,他是被强行送到北京也不考试。康熙于是安车蒲轮把他送回山西。过去没有汽车,车轮都是硬的,而且道路也不好,走在路上很颠簸,简直能把人的骨头都颠散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用蒲草把车轮包起来,减少颠簸。这样的待遇是很高的。傅青主回去以后,山西的地方官员都出来迎接。康熙晚年到山西去,还问傅青主的情况,要求山西的地方官给予关照,并且说让他家可以做官的子弟出来做官。这是真正的、人文的关心体贴。原因在于,康熙本人对汉学非常崇拜。他自己能诗词,会书画,辨八音之律,通七种夷语,算术几何登峰造极,自测黄白二道,精天文,明地理,撰数十篇学术文章,还懂得医学,这是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在当皇帝啊!不说他的文武功业,只是说他的学问,就已经很了不起了。他还曾经种了二亩试验田,培育出了双季稻,在直隶、山东等省,进行广泛的推广,让很多人解决了温饱问题!如果他不是皇帝,只是一个普通人,单凭他培育出了双季稻这一点,在历史上我们也没有办法把他抹杀。康熙还自己制作测量仪器,视察河工的时候,全部用自己制造的仪器测量,非常精确。在开拓疆域上,在民族团结上,在发展生产力上,在科技上,康熙都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所以我在写这个“落霞三部曲”的时候,雍正是《雍正皇帝》,乾隆是《乾隆皇帝》,唯独康熙,书名叫做《康熙大帝》。姚雪垠到南阳去,我们曾经有过一番争论,他说“大帝”的意思是伟大的意思,中国没有伟大这个词。我给他讲:姚老,我们中国是有伟大这个词的,在明清人的笔记里边可以找到。但是意思不像我们今天所理解的意思,而是指块头很大的人。但是,说到大帝这个词,从中国的《史记》可以看到,各个朝代的太宗、太祖皇帝都是大帝,而且“太”比“大”还多一点。再说,中国没有“大帝”这个词,那么玉皇大帝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所以称康熙是大帝就是这样一个意思。在国学方面,在科技方面,康熙都有独到的见解。可惜的是,康熙没有把自己个人的爱好,推广到整个社会。所以我在一次大学讲课的时候说,康熙是中国的潘多拉。西方有一个女神,叫做潘多拉,她有一个盒子,打开之后,飞出很多不好的东西:黑暗、战争、疾病等等,潘多拉看到这种情况,很害怕,就赶紧把盒子盖上了,却把后面的光明、希望都关住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