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鲁班”传承传统文化爆红,外国人惊呼:这是什么中国功夫?

2020-07-21 19:42:21 作者: “当代鲁班”



最近,一位63岁的中国木匠在海外成了网红。

这位老爷爷凭借手工制作的绝活,在YouTube吸粉超过百万,视频播放量超2亿。

不用一根钉子和高科技手段,就能让一些普普通通的木头仅凭相互之间的凹槽拼接,变成令人惊艳的工艺品。

鲁班凳、世博会中国馆、小猪佩奇、木拱桥……都出自这位被网友们称为“当代鲁班”的阿木爷爷之手,有网友称他为又一个李子柒,还有网友说:“阿木爷爷仅用钢丝锯和铅笔,就战胜了CAD工业。”

数千万外国网友在评论区为阿木爷爷献上膝盖的同时,也非常好奇这究竟是什么样的中国功夫。

01 工匠精神,就是一辈子专注做一件事

40多根榫卯棱柱、27道锁,数百件比手指还要细的零件,经过锯、磨、凿、钻等十多道工序,完美呈现出木质世博会中国馆模型。

这里用到了中国古代建筑和家具构造的智慧,那就是榫卯结构。

在两个构件上采用凹凸部位相结合的连接方式,不用钉子和胶水,木块之间神奇地成为一个整体。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根本不相信这是当代人做出来的。

不仅如此,几个木块拼叠出的苹果型鲁班锁,行走的小猪佩奇,折叠的鲁班凳,摇风扇泡泡机,甚至是一座木质拱桥,都出自这位老先生之手。

小孙子喜欢玩各式各样的玩具,作为爷爷的他第一个想法不是买回来给孙子玩,而是要亲手给孙子做一个出来。孙子提需求,他来满足,简直就是现实版的“私人订制”。

他不仅根据图片造了辆木质小汽车,还说“这个太简单了,我做个高级的”,于是,又做了台手摇吹泡泡机,看着孙子玩得很开心,他也开心地笑了。

这位老人就是王德文,是来自山东聊城的一位木匠师傅,说起自己做木匠的初衷,王德文并不是为了获得网友们的狂刷点赞,而是为了糊口。

9岁的他,突然遭遇了人生的重大变故,父亲意外身亡,母亲也得了重病,全家的生计只能依靠他这个懵懂的孩子。

有一次偶然的机会,家中请木匠修锅盖,让他萌生了做木匠的念头。

可当得知做学徒的前三年收入不能归自己的时候,木匠这个职业似乎变得“奢侈”起来。没有钱,要生存,怎么办?那就偷艺吧。

他曾试探着问木匠:“我给你拉锯行吗?”木匠不忍心拒绝,把他带在身边。

有媒体曾经采访过阿木爷爷,回忆起当年自己偷艺的经历,很多细节依然铭记在心。

每天出工,木匠在门外吆喝:“去干活吗?”阿木爷爷忙不迭从屋里跑出来:“我去!”第一次,阿木爷爷学着打了五个木锅盖。师傅看了一眼:“打得还行。”

学木工,先要学会做工具。阿木爷爷拿来师傅的工具研究,记下制作的步骤,晚上回家,带着各处找来的边角料,再慢慢琢磨。

师傅后来发现,在徒弟中,阿木爷爷的天赋最佳。每次拉着制作的家具去市场上摆摊,阿木爷爷的摊位前聚集的人总是最多的。有时甚至不到一天,制作的所有家具就都买光了。

跟木头打了一辈子交道,如今出了名,他却只觉得自己是个工匠,在中国,技艺高超的匠人不在少数,自己只是被看到了而已。

有人说,工匠精神,就是一生专注于做一件事,不仅仅把工作当作赚钱养家糊口的工具,而是树立起对职业敬畏、对工作执着的精神,极度注重细节,不断追求完美和极致。

把品质从0提高到1,其利虽微,却能长久造福于人世。

02 赌一个没有泡沫的未来,只为找到自己

在2018年,这位阿木爷爷曾经开设过一个叫“功食道”的视频账号,主要播出一些美食类的内容,但当时并没有引起轰动。

真正让他走上网红道路的是拍摄了“鲁班凳”的视频,他也知道自己的视频有不少人在看,但提起网红、热搜的概念,他却一概不知。

阿木爷爷的儿子阿成是一位短视频制作人,毕竟是新媒体工作者,在流量时代,怎么提升点击量成了他每天思考的事情。

拍摄“鲁班凳”视频的想法,是来自阿木爷爷的策划,他先是在纸皮上练手,经过几次尝试,仿佛找到了感觉,然后用朋友给的一块花梨木,经过锯、凿、磨等一系列行云流水的操作,“鲁班凳”就出现在世人的眼前,即使是阿成本人,也是第一次见父亲展现这般技艺。

没想到这段视频播出后,流量暴涨,很多人都被老人的传统木匠工艺折服,还要求老人展示细节,阿木爷爷也不厌其烦地在视频中拆解每一个细节。

在播出的视频中,流量最高的是阿木爷爷制作木拱桥的片段,但那一根根堆放在一边的散乱木条,说是樵夫砍下来待收的柴木都有人相信。

但镜头拉近,细细看来,每根木条上都有不同的凹槽,能够让彼此之间镶嵌借力,形成稳定的结构。

又是一番魔术般的操作,一座木拱桥就出现在视频中,榫卯结构的神奇之处让阿木爷爷展现地淋漓尽致。

对于阿成来说,他着重考虑的是怎么拍摄才会引起更多人的关注,怎么展现画面才能保证粉丝的粘性。

所以他想引入一些年轻化或者科技感十足的东西,比如三维建模,在拍摄视频的时候,也更喜欢多角度切换,结合周围的自然环境,提升画面的观看效果。

但阿木爷爷对此却持截然相反的态度,他考虑的只是自己做完了一遍,观众有没有学会,他怕观众看不清楚,就让儿子多拍他做活的细节,有的镜头甚至停留很长时间。为了讲明白其中的一道工序,还要让儿子再单独拍一期视频。

我也很好奇,为什么非要执着于展现工艺细节,而不变换样式吸引流量呢?后来,在老人的深度报道中找到了答案。

阿成越来越明白,流量堆砌起来的只是泡沫,父亲的执着,那是一种能走得最稳妥的方式。

成名后,很多商家都想跟他们父子合作,但他们父子还是拒绝了。阿成形容这是一场赌局,赌一个没有泡沫的未来。

在浮躁的时代下,能够找到与自己相逢的最好方式,也许是匠人最好的回报。

03 我们走得太快,要停下来等等灵魂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