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分享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利用视角下短视频产业创新发展路径探析

2020-07-21 19:53:35 作者: 研究分享丨中

第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深刻的思想性,与重自然或超自然的文化类型不同,中国文化自成了一种重人生、讲人世、重化育的人文传统,将人与天地等量齐观,所谓“惟天地万物之母,惟人万物之灵”“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7]。结合时代性和全民性的诉求,将人文化成、天人合一的思想,经世致用、中庸协和的理念,崇德向善、爱国孝悌的美德等优秀传统文化逐渐贯穿于短视频创作、生产和传播的全过程之中,促使短视频行业自觉维护和努力践行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历史源泉的****核心价值观,尤其是要以中华人文精神的弘扬不断提升短视频内容品质,借此也不断创造属于新时代的数字人文

第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的短视频内容表达创新。传统文化与短视频内容从某种程度上都反映出人们的生活状态或集体记忆,不过当前二者所借助的载体、表达的形式、传播的方式等还有一定的差别。由此从媒体介质来看,就要促进传统文化与短视频的媒介交互而形成融合文化,通过人的古今出场或图文、物质、地理等的变动重置而将传统文化以新媒体形态呈现,借助于传统文化的无形或实体介质与短视频的数字或网络媒介实现新旧共存,这往往有赖于故事、创意、科技、媒介等因素影响下的短视频文本化和视觉化的跨媒介叙事能力,如抖音与博物馆合作推出的“博物馆抖音创意视频大赛”,让青铜、唐三彩等古老文物通过短视频的非线性表现出“变脸、舞动、发声”。从媒体内容来看,要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与短视频的内容交融而实现文化融通,“横跨各种各样的媒体平台传输流动的也并不是只有娱乐内容,我们的生活、相互联系、回忆、梦想、愿望也穿梭流动在各种媒体传播渠道中”[8]。由此,将传统的字画、音乐、游艺、典籍、舞蹈、书信等文化艺术内容与短视频的视频游戏、音乐摄影、舞蹈演艺、动画漫画、新闻信息、社交直播等流行文化内容融合,不断以跨界来实现短视频的文化、艺术、信息、知识、娱乐等服务兼容,促进短视频的讯息宣传、知识技能、休闲娱乐、文学艺术等内容的雅俗共赏与寓教于乐

第三,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短视频的技术形式创意。传统文化不仅能借助于短视频画面旋转、剪辑拼接、分割变速等技术得到创意表现,也可为短视频创作服务提供工具,这包括传统文化类型的短视频拍摄和制作道具、素材、特效、音效、模板等,以传统文化元素的背景虚构、画面构图、前景装饰等凸显短视频话语叙事与抒情表意的中国风格、传统样式或古典美学,如抖音开发的戏曲头饰贴纸、朝代穿越特效等,通过增强现实技术,让用户亲身体验戏曲妆容发饰和不同时期的装扮鞋服,也唤起了年轻人创意使用和学习模仿的兴趣。

第四,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推短视频产业多元文化场景的生成。智能手机上的短视频围绕着“我”表达此地此物、此时此刻、此情此景等,而移动设备聚合了社交媒体、大数据、传感器、定位系统等构成场景的原力,其不仅是获取互联网力量的关键,也是体验场景风暴的载体。[9]随着移动互联、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5G、区块链等技术不断升级,短视频产业将越来越立足于原生态生活的或人为设计制造的现实场景创作,针对现实场景的生活服务,构建虚拟场景的体验,从虚拟场景向现实场景转移等,而很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身表现为或存在于特定的生活场景、生产场景、文化场景等,以其创意利用丰富了短视频的场景表达。同时,为促使短视频场景属性的传统文化转型,可通过传统文化类型的短视频活动、比赛、话题等推动构建更多的文化场景,如西瓜视频与CCTV-1 端午特别节目《相聚中国节 端午正风华》联合发起了“与粽不同的100 种吃法”创意视频征集活动,让吃的情景多了些创造活力、文化味道和民俗底蕴。




(二)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整合力,

完善短视频产业关系网络?





短视频平台在内外部多重因素驱动之下,不断聚集价值网络的主体成员,整合平台各方的异质性资源,通过价值共创、互动与共享的过程而实现多方的共赢发展,并逐步构建起共生共融的商业生态,达到平台生态圈价值最大化。[10]而历史根基深厚和社会辐射面广泛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可作为社会连接器,推动着人财物等资源要素的整合、集聚、互联和共享,这不仅能使短视频产业的关联主体更多元,也促使短视频产业的关系网络更趋紧密,由此切实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短视频产业扩主体、强关系、促共创等的作用。



1.围绕传统文化“保传用”,扩展短视频产业关系


传统文化是整体性、社会性的,其保护和发展往往是在整个社会网络中持续进行的,有如梁漱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所提到的,全部中国文化是一个整体,“它为中国人所享用,亦出于中国人之所创造,复转而**了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