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真的不是情人节吗?不是

2020-08-26 23:21:54 作者: “七夕节”真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是秦观描绘牛郎织女相会的名句。

年轻人大都知道“2.14”是西方情人节,那么,西方有情人节,难道中国没有吗?当然有,那就是“七夕节”。

可是,为什么有人说“七夕”并非情人节?主要是源于以下3点传统文化:

一、“七夕节”离不开星宿文化

我们常说古代思想很多是封建迷信思想,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人们对未知事物的敬畏,而星宿、天文就是最重要的内容。

中国古代的星宿文化是很强大的,其中,就包括“七夕”的由来。我们只要抬头,就能望到天上的太阳、月亮、星星,而古代没有现在那么严重的大气污染,可以看到更多的星象,古人就借此探索宇宙。

许多古装剧中都有世外高人夜观天象的桥段,那就是我国的观星文化,而“牛郎织女”则可作为模范。

古人将天域做了划分,就同地域一般,简单来说,古人就是将天上每个星座都与地上的实体地理区域一一对应,以配合占星理论进行天象占测。

其中就有“牛宿星”与“织女星”,而把两者连在一起,就称为“牛郎织女”了,有意无意又成了有意思的名词。

二、“七夕”顾名思义

传统文化的东西,都是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就如传统武术吧,有句经典拳谚:“真传一张纸,假传万卷书”。

“七夕”的名字本质不复杂,就是“七月初七的晚上”。准确的说应该是在“七月初七晚上祭拜”。

另外,“七夕节”又称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乞巧节、七娘会、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

而选择这个时间当然和我们现在对数字的敏感性有关,古代重叠的日子基本都是吉庆日,最简单的就如我们的“九月九,重阳节”,而现代也是这样,近些年来的“双十一”,“双十二”也是类似的延伸。

古代“”正月正、二月二、三月三”都有了,那“七月七”也就见怪不怪了。

三、节日必有习俗,而独缺情人因素

中华传统节日都有个绕不开的话题,就是习俗。既然有特定的节日,那必定有特定的事要做。那么,“七夕节”要做什么?

“妇女乞巧”是“七夕节”的重要习俗,向织女星乞巧智慧与巧艺的习俗,是在汉代形成的,也赋予“七夕节”多了“乞巧节”的名称。

这个习俗也是源自牛郎织女的传说,具体就是女孩们在当天晚上朝天祭拜,乞求织女赋予她们聪慧和灵巧的双手,让自己的针织女红技法娴熟、姻缘美满等,但其实也是祭拜。

另外,还有投针验巧、喜蛛应巧、兰夜斗巧,这些基本都是乞巧的变化样式或者延伸,其他的杂习也不少。

东晋《西京杂记》:“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


从“七夕”的传统文化来看,怎么好像和情人节不太搭边呢?但是它被赋予了一个关键因素。

“七夕节”由于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爱情传说,就成了与爱情文化有关的节日,更给这个节日增添了浪漫色彩。这个传说是“七夕节”与“情人节”相结合的核心切入点。


而真正将“七夕节”变成“情人节”是时代的需求

现代由于大部分年轻人都过上了西方的“情人节”,都头疼中国怎么五千年文化却没有情人节。

那么,“七夕节”被真正转化为中国情人节就有了民间需求,而民间的需求就是社会文化。在民间的推动下“七夕”就被赋予了“中国情人节”的人文涵义,既然如此,“七夕节”也就成为了真正的“情人节”。


总结

“七夕节”的爱情故事,描绘了每年七月初七,牛郎织女于鹊桥相会,而现今的善男信女也都在“七夕节”约会。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鹊桥仙》秦观

有中国情人节是好事,但一天的约会只是满足了仪式感,真正的爱情是牛郎织女的心心相印,一年365天的守候。

“有情人终成眷属”虽美,可每天都是情人节更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