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开学啦!同学们,你们是否有很多问号?
我要上小学了,课程会不会很难?
新学期还要继续上网课吗?
同学们关心的这些问题,
在8月27日教育部召开的
2020年首场教育金秋系列发布会上,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都进行了解答——
一 全面恢复正常教育教学工作
突出“两个统筹”,一是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教育教学工作,按照“属地统筹”的原则,在做好常态化下疫情防控的基础上,全面恢复正常教育教学秩序。二是区别不同年级、不同班级、不同学科,统筹制定教学计划。在精准分析学情基础上,针对春季学期学生学习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安排教学进度,认真执行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确保开足开齐开好国家规定课程,确保教育质量。
这里特别强调,小学起始年级要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要求,坚持“零起点”教学,积极探索合理设置过渡性活动课程,注重做好幼小衔接,使新生顺利适应学校学习生活。幼儿园要严格做好卫生保健工作,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合理安排幼儿一日生活。普通高中学校要稳妥实施选课走班,加强走班教学的课程编排和各项管理工作。
二 共同上好“开学第一课”
一是希望大家踊跃观看《开学第一课》节目。教育部正会同中宣部、国家卫健委、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以“普及防疫知识,弘扬抗疫精神”为主题,策划制作2020年全国《开学第一课》节目,将于9月1日晚正式播出。
二是集中开展开学教育。新学期开学后,各地各校要按照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贯彻落实<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重点任务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充分利用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提供的专题教育资源,大力弘扬抗疫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三 高度关注学生身心健康
中小学校要有针对性地持续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做到“四个一”:
一是上好一堂专题心理辅导课,充分利用国家和地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资源,采取心理讲座、主题班会、团队活动等形式,认真开展学生心理疏导。特别是开学之后,要抓紧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
二是开展一次全面谈心谈话,学校校长、德育干部、班主任、心理健康教师、学科教师等工作人员,要分工负责与学生开展深入谈心谈话,全面掌握学生心理健康情况和学习生活情况,做好学生思想工作。
三是健全一项学生心理健康报告制度,准确掌握、及时报告每名学生的心理状况,加强学习困难学生帮扶支持,帮助学生跟上教学进程,缓解因学习压力带来的焦虑情绪。
四是组织一系列校园文化活动,通过创设温馨温暖的校园环境、积极组织开展文化、体育、艺术以及适宜的户外活动等,引导学生开展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素质,加强互动交流、互相帮助,促进学生尽快融入集体学习生活。
四 切实做好控辍保学工作
开学前后要集中开展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劝返复学专项行动,牢固树立“时刻不放松”的政治责任意识,在基本完成既定目标的同时,采取多种形式“查”,带着感情“劝”、履行责任“控”,提质赋能“保”,做到存量不反弹、增量不发生,确保学生应入尽入、应返尽返,完成义务教育有保障的目标任务。
五 大力加强线上教育教学
为了巩固春季学期“停课不停学”取得的成果,进一步推进线上线下教育教学的紧密融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农村地区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育部按照“四高目标”,依托教育质量高的地区、办学水平高的学校、教学水平高的教师和专业水平高的技术团队,系统开发了4000多节覆盖所有年级、各门学科的秋季学期课程资源,并组织遴选了各类优质专题教育资源,通过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和中国教育电视台空中课堂,将在秋季开学以后,陆续上线播出,供各地免费使用,实现了从疫情期间“应急方案”到“精品课程”的全面升级。
六 密切家校协同育人
春季学期的“停课不停学”工作,使中小学校、幼儿园和广大家长都充分认识到家校协同育人的极端重要性。新学期开学后,广大中小学校、幼儿园在密切家校联系、强化家庭教育指导上,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
一是深入开展家访,组织教师通过多种方式向家长全面了解学生假期的学习生活情况和身心状况,听取家长意见建议。
二是认真开好家长会,全面介绍学校秋季学期教育教学有关计划,引导家长理解支持配合学校工作,共同为学生新学期学习生活做好安排。
三是增强家庭指导针对性,围绕如何与青春期孩子沟通交流、如何培养孩子良好学习生活习惯、如何有效控制电子产品使用等困扰家长的典型问题,主动答疑解惑,帮助家长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促进履行家庭教育职责,构建良好亲子关系。为帮助做好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教育部组织专家研制了《家庭教育指导手册》,供各地各校和家长参考使用。
七 积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当前,基础教育已经进入到全面提高育人质量的新阶段。各地各校要认真落实全国教育大会以来中央印发的关于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的三个重要文件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部署,把工作重心切实转到加强内涵建设、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上来。教育部将指导各地推广应用基础教育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认真实施新课程新教材,加强教学改革示范区建设和教学工作指导,强化劳动教育和实践育人,推进幼小科学衔接,完善基础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充分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推动全面提高基础教育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