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史”教育】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你看那八百壮士孤军奋守东战场!

2020-09-08 19:38:26 作者: 【“四史”教



“舍生取义,儿所愿也!”——这是陈树生在纵身一跃、慷慨赴死之前,写给四川大巴山老母亲的一行悲怆的血书。
战斗间隙,谢晋元下令壮士们给家人写封简短的遗书,介绍这次战斗的情况和舍生取义的决心。


△谢晋元和战士们在四行仓库留下的遗书
“我神州半壁河山,日遭蚕食,为国杀敌是革命军人素志也。”


“诸子长大成人,仍以当军人。”
“为父报仇,为国尽忠为宜,让我子孙后代,再不受此侮辱!”……
为国尽忠,生死早已置之度外。据统计,这样的遗书在四行仓库共留下298封,它们中有的写给父母、有的写给妻儿,字字血泪,饱含忠勇刚烈之情。
“余一枪一弹,亦必与敌周旋到底!”谢晋元在这份亲笔遗书中,表达了愿为国捐躯、慷慨赴死的志向。“晋元决心殉国,誓不轻易撤退,亦不作片刻偷生之计……”



△?谢晋元遗书:“晋元决心殉国,誓不轻易撤退,亦不作片刻偷生之计,在晋元未死之前,必向倭寇索取相当代价。余一枪一弹,亦必与敌周旋到底!”


驻守在对岸租界的英军,曾多次劝说孤军卸下武装、退入租界,承诺保证部队将士们的人身安全。


“我们是中国军人,宁愿战死在闸北这块领土之内,也决不放弃杀敌的责任。”谢晋元坚决拒绝,“魂可以离开我们的身,枪不能离开我们的手。没有命令,死也不退。”

牺牲与觉醒:

北岸硝烟 南岸热血



“当年为什么选择四行仓库?还有一个原因”,吕传良告诉记者,“这里位置特殊——背靠苏州河,南面是当时公共租界,隔着一条河就能看到对岸的战斗,拿着望远镜就能看清楚战士们的一举一动。”将保卫战选在此地,有意向世界表明——面对日军的侵略,中国军队英勇抵抗,以此来争取国际社会的同情和支持。


八百壮士浴血战斗的可歌可泣事迹,迅速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


租界上的中国民众从报纸上和电台广播和隔河的猛烈枪炮声中,深受鼓舞,纷纷汇集在苏州河南岸和附近高楼上观战和助威。从早到晚,观战的人群川流不息,多时达数万人。


在八百壮士崇高牺牲精神的鼓舞下,上海各界人士自发组织起来,捐赠了大批食品、药品。租界外籍人士,为我军英雄行为所感动,也热情捐赠物品。


各阶层各方面人士纷纷发表谈话撰写文章,赞颂我军忠勇爱国的牺牲精神。廖夫人何香凝先生专程赶到苏州河南岸“遥望致哀”,为我“壮士英勇豪壮的气概,感动地流泪”。


国际舆论也广泛同情和赞颂我军的英勇牺牲精神,一外籍人士署名“崇拜者”投书《泰晤士报》,热情歌颂八百壮士“为中国战士争光荣,为中国主权争保卫,为民族生存而奋斗,是为人道而战,为文明而战,为和平而战。全世界的青年人均知此八百壮士为盖世的英雄,执干戈以卫社稷的将士,则视为军人之模范”。


目睹孤军英勇战斗的租界军官甚为惊叹,赞赏“中国士兵的骁勇善战和坚毅不拔的精神”。公共租界英军司令史摩莱少将说:“我们都是经历过欧战的军人,但我从来没看到过比中国‘敢死队员’最后保卫闸北更英勇,更壮烈的事了”。


四行孤军八百壮士打击了侵略军的嚣张气焰,鼓舞了人民的斗志,成为当时举世瞩目的事件。


△四行仓库抗日纪念馆内塑像:杨惠敏将旗交到谢晋元手中


据当时华东社记者报道:“民众仰首视之,亦显兴奋,对八百壮士忠勇奋发之精神,毅然起敬。”
众多外国记者也隔岸目睹了中国将士的壮举,连续发出战地报道:“八百壮士死守四行仓库,中国军队正在坚决抵抗侵略。”《泰晤士报》刊文称:“八百壮士是为人道而战,为文明而战,为和平而战。”向世界发出“中国不会亡”的声音。
10月30日,抱着必死决心,孤军奋战四天后,谢晋元收到上级命令——率部撤退到英租界。

英雄壮歌:

“中国有你们不会亡”



“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你看那民族英雄谢团长;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你看那八百壮士孤军奋守东战场。四方都是炮火,四方都是豺狼,宁愿死不退让,宁愿死不投降……”


上世纪30年代末,几乎每一位爱国青年,都会高唱这首《歌八百壮士》。在抗战中,这首歌曲鼓舞着百万青年投笔从戎,奔赴抗日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