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花香里说丰年。作为农学专家,沈阳农业大学教授陈温福深知粮食是中国人生存的根基。从课堂、会场到机场再到田间地头无缝衔接,他率领东北超级稻育种团队培育的16个超级稻新品种,在东北稻区累计推广1.47亿亩,覆盖率达60%,增产稻谷83亿公斤。
您是那翅膀下的风,给学飞的鸟儿带来展翅的助力。您也筑最美的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引领。您用爱编织阶梯,只为让孩子们摘下天边繁星,觅到幸福天虹
关心地球凉热,也关心人情冷暖。
去年高考结束后,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区一中地理教师兰会云做了一件出乎所有人意料的事情。
他带领着一群十八九岁的少年,用了半个多月的时间,骑行1800多公里,跨越5个省份,最终抵达上海。地理课本上一个个名词,成了孩子们眼前的风景。
这场骑行引来全网艳羡,但兰会云做的远不止此。
今年的世界地球日,兰会云买来颜料,带着学生给全校的170个井盖“涂鸦”;母亲节,兰会云让学生们给母亲准备一份节日礼物或帮妈妈做件事;课余时间,他带领班里学生去慰问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
从分数和试题中走出,去关心粮食和蔬菜,关心身边的每一个人,兰会云这种充满爱和温暖的品格教育,带给学生的是一种受用终身的力量,他以实际行动践行着育人使命。
让我们再把视线移到课堂。一场公开课上,福建省福州第一中学物理教师林立灿除了讲授基础知识,还模拟了一场“天宫一号”空间站的对接过程。
这样的“标新立异”之举,林立灿不是第一次做。
2014年9月,在伽利略诞辰450周年纪念日上,林立灿向省航空学会借来热气球,亲自上阵,在60多米的高处,将两个质量分别为3公斤和5公斤的铅球同时“静止释放”,做自由下落对比实验。
“物理是有血有肉的,不是干巴巴的公式啊,那多无趣。”教育教学方式的创新,不仅点燃了学生向着未知探索的火光,而且让学生获得了磨砺头脑的方法和力量。
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而给学生扣好“第一粒扣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育时代新人的根基。
每天早晨,清华附小校长窦桂梅都会站在校门口,微笑着竖起大拇指或行鞠躬礼迎接学生,一站就是10年。
有必要吗?有人问。她回答,这个习惯帮助我认识每一名学生,也让他们知道,在这所学校里,有一个能够时时为他们竖起大拇指、值得他们信任的人。
一个又一个孩子被她的大拇指点亮,她也受此启发,构建了学校成志教育育人体系,引导学生们树立理想抱负,并付诸实践行动,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细落小落实。
山那头、河对岸,打开门就是越南,走两步就是东盟,这里是陈留工作的地方——位于祖国边陲的广西崇左市。
在她所在的广西民族师范学院附属第二小学,特色德育课程相对薄弱。为此,她带领课题组教师,整理有关边境的传统壮乡文化资源,以课程开发为载体,开发出具有边境地域特色的德育课程,让孩子从小把祖国铭刻在心里,把界碑“竖”在心中,扎实培育孩子的家国情怀。
很多时候,最鲜活的育人思政教材,就在我们身边。
疫情期间,武汉市解放中学思政课教师吴又存主动请缨,成为一名志愿者。戴上小红帽,雪地里分发蔬菜,爬楼为居民送药,他每天早出晚归,忙得脚不沾地。
“吴老师,您难道不怕感染吗?”有学生关切地问。
“也怕,但国家有难,匹夫有责。”他答。
复学后,在学校操场上,他邂逅了一名戴着口罩的九年级男生,这名男生硬是塞给他一个红红的大苹果,微笑着说:“希望吴老师平平安安。”
对吴又存来说,在战疫中的示范引领,和千万市民在抗疫战斗中凝聚起的“武汉精神”,就是最有力量的育人思政课。
用爱和责任感来激励、唤醒和鼓舞每一名学生,是师者的崇高使命,也是育人的核心要义。
让每一个农村孩子都能有自己最好的发展,这是黑龙江省泰来县大兴镇中心学校校长李果的育人目标。他坚持在一穷二白的农村初中开办中职,成就了本乡镇1500多名涉农职业高中毕业生,为当地留下了数百名适用人才,学生发展呈现出多点成才的局面。
浙江省舟山市嵊泗县初级中学教师范群,将班上的学生分成几组,组成“雁行小队”,每逢周末,由家长带领一小队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有拜访民间老艺人学习小手艺的,有走进敬老院看望孤寡老人的,有在家学习包饺子的……孩子们在“飞行”中成长,感悟人生的道理。
帮助每一名求知若渴的学生点亮心中的梦想,鼓励他们前行。从打工妹到大学教授,在东北师范大学教授高夯的鼓励下,函授生林萍充分挖掘自身数学潜质,考研读博,今天已经成为东北师大数学系的一名教授。
……
教书育人,教的是知识,培育的是心灵。
以爱做底色,珍视每一名学生的禀赋和潜能,尊重孩子们的天性,让他们的每一种个性、每一种梦想、每一种尝试都得到应有的关注和发展,才能真正培养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对此,他们做出了榜样。
恰若一束火光,散作漫天星辰。都说众行者远,您不仅自身是能量发光体,还用这光芒照亮同行者,给更远的远方带去了向上生长的力量
如今,虽已是84岁高龄,但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刘永坦仍耕耘在科技报国、教书育人第一线。
从20世纪80年代起,刘永坦坚持自主研发新体制雷达,带领团队打破国外技术垄断,为祖国海疆雷达打造“火眼金睛”,让我国海域监控面积从不足20%到全覆盖。
在北疆之地靠什么集聚人才?有人用“磁铁效应”来形容新体制雷达团队组建过程中的高端人才集聚效应,其形成的关键在于有刘永坦这颗磁力巨大的“磁核”。
在这颗“磁核”吸引下,近40年来,一大批同心筑梦的青年学者来到冰天雪地中,来到他的身边。刘永坦亲手培养的这群敢啃硬骨头、放弃优越条件的年轻人,将热血与青春挥洒在东北大地,建立起一支使命必达的雷达科研“铁军”。
学生们都表示:有坦先生“把舵”,干得有劲儿!有坦先生指路,千难万难都敢闯上一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