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改再出发 全国深化医改经验推广会关注浙江

2020-09-21 09:03:55 作者: 医改再出发

   当前,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步入“深水区”“攻坚期”,相关部门、公立医院如何交出一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高分答卷?

  近日,2020全国深化医改经验推广会暨中国卫生发展高峰会议在杭州召开。在观点交锋、智慧碰撞的18场论坛上,医改先行先试省份浙江的实践与经验成为与会嘉宾关注的焦点。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全省医疗机构经受住了“大考”、显示出了专业能力和水平;面对老百姓日益上升的健康需求,医疗卫生服务领域“最多跑一次”改革跑出了速度、跑出了群众满意;借助长三角一体化的东风,三省一市交流互鉴,为深化医改贡献智慧。

  防控体系如何更完善

  平战结合常态化

  资源利用要合理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公共卫生体系直面“大考”。当人们为“一图一码一指数”精密智控、“四早”“四集中”全力救治等科学举措“点赞”时,思考也随之而来——

  常态化防控的大背景下,公立医院应该如何构建更加完善的疫情防控体系?非定点医疗机构应承担哪些社会责任?“平战结合”的理念,应该如何融入医院建设当中……会场内外,与会嘉宾们碰撞出火花。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是全省最早设立省级新冠肺炎定点诊治单位,也承担着全省最多的危重型新冠肺炎患者的救治任务。

  “医院抢救的危重型与重型患者占总收治例数的75.2%,最高峰时曾有11位患者依靠ECMO维持生命。”浙大一院党委书记梁廷波认为,实践证明,“四个集中”很好地体现了“以非常之策应对非常之事”的理念。以集中救治为例,浙大一院制订重症、危重症病例“一对一”的救治方案,进行分类集中施治,同时对所有病例治疗开展原则指导。截至2020年5月,该院累计治愈率达到100%,实现所有医护人员“零感染”、疑似患者“零漏诊”、确诊患者“零死亡”。

  一场战“疫”,也令非定点诊治医疗机构经受了历练。

  疫情发生以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实现了“三个无”的目标——“无一位医护人员因治疗患者而感染,无一位高危可疑患者漏诊,无一位急危重症患者救治延误”。对内,医院推出“十大功能组”防控举措,各个功能组分工协作、权责清晰。浙大二院党委书记王建安在浙江分论坛上分享道:“如流行病学调查与隔离管理组,负责对医院各类人员进行流行病学史筛查,准确掌握发热门诊/隔离病房的患者情况,实时制定和调整流行病学调查和居家监控的规范等。”对外,医院向省内外的防控“战场”派出骨干队员,一组朗朗上口的院感防控口诀,时刻提醒医护人员规范自身行为,落实防护措施。

  疫情无国界,为帮助世界各国抗击疫情,浙大二院将近6000名医务工作者的抗疫心得凝结成《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医院应对策略》中英文版,为全球医务人员提供实用建议和参考。

  疫情防控的过程,也凸显了公共卫生体系的短板弱项,会议中,这也引发了不少与会嘉宾的思考。

  “必须要有平战结合的理念。”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院长蔡秀军曾参与一项省政协的调研,调研时他发现不少公立医院的传染病大楼在平时“派不上用场”,每年产生高昂的维护费用。“我们需要改造公立医院病区的布局、功能、设施和药品配置。保证资源合理利用的同时,做到‘战时拉得出’。”目前,“平战结合”理念被实地运用到医院五期工程建设当中。

  在浙大邵逸夫医院,一个全链式疫情防控创新体系贯穿了疫情的前、中、后期,方便百姓就医的同时,也提升了公众防控意识。“我想这是一家医院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不仅治病救人,还要引导公众。”蔡秀军说。

  疫情期间,浙江省人民医院承担着浙江援鄂医疗队的物资保障工作:为全省2018人的援鄂医疗队配送药品、防护物资、生活物品共计130余万件物资。

  作为这一工作的全程亲历者,杭州医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黄东胜对公共卫生事件中的物资配备有了新的思考。“经过这次疫情,大型公立医院应该建立起平战结合的疫情防控体系,从人员培训、设施改造、物质储备、应急流程、队伍建设等方面综合推进,真正做到平战结合、常抓不懈、常备不疲、有备无患、快速响应、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确保非常时期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就医效率如何再提升

  加速信息化建设 推进“双下沉、两提升”

  提及浙江,“最多跑一次”是绕不开的热词。这项在医疗卫生服务领域试水近三年的改革,也引发出更多的民生诉求。 “看病难”“看病烦”的问题能否进一步缓解?除了就医流程,医院内就餐、停车能否更加高效?

  效率,让浙江的公立医院面貌一新:相较2018年,2019年全省城市医院高峰时段排队平均时间缩短近四分之三、三甲医院平均住院日从7.68天降到6.98天、二级以上医院门诊智慧结算率从不足30%提升至77.92%……

  在蔡秀军看来,未来的医院还将更加高效:医院里不再有挂号收费的窗口;纸质报告也将不复存在,检查检验结果将第一时间推送到手机里;患者不用再为了取药排队,药品能够配送上门,到点了手机还会提醒吃药……

  “得益于‘互联网+’的便利,这样的梦想正在照进现实。”蔡秀军通过手机向记者展示着医院智能挂号、院内智能导航、“云胶片”、医保移支付、智慧药师服务等系列新功能。蔡秀军感慨道,“未来医院”的理念,源于曾经令他十分忧心的场景——2014年前后,浙大邵逸夫医院的日均门诊量达到8000多人次,无论清晨还是深夜,医院门口都有不少患者排着长队。“身为一名医院的管理者,我有责任让来院患者花更少的时间、跑更少的路,享受到更好的服务。”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