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节回家吗?”这几天,很多人都是在用这句话打招呼。从1月7日开始,春运拉开大幕,到2月15日结束,共40天。今年的春运是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后的第一个春运。随着“乙类乙管”措施加快落地,跨区域人员流动加速释放,春运客流将从长期低位运行到快速恢复攀升。初步分析研判,春运期间客流总量约为20.95亿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99.5%,恢复到2019年同期的70.3%。今年的春运与往年有何不同?怎样才能让大家安全返乡,踏踏实实过个安心年呢?
随着春节的临近和疫情防控措施的优化调整,这几天,全国各地的返乡客流明显增大,机场、车站也明显比平日更繁忙。1月6日,在国新办举行的全力做好春运服务保障新闻发布会上,交通运输部分析,与往年相比,今年春运呈现客流大幅增长、货物需求大幅增加、一线人员感染风险较大、安全生产风险隐患增多的特点。
春运工作专班副组长、交通运输部副部长徐成光:“今年春运人流高峰与疫情高峰叠加,是近年来不确定性最多、情况最为复杂、困难挑战最大的一次春运。”
当前的疫情发展迅速,春运期间客流又大,除了客流组织引导、防疫宣传等一些出行服务,如何保障旅客健康平安出行是重中之重。
前不久,郑州局郑州客运段G370次列车上发生一起紧急救治事件。在当前的疫情形势下,确保第一时间让旅客得到相应的救助和治疗,各地也做足了准备工作。
中国铁路郑州局集团有限公司郑州客运段北京一队党总支书记雷俭华:“面对当前疫情,在大基数、大客流的情况下,春运旅客出行,在途中出现身体状况异常的概率会比平时要高一些。为保障春运期间旅客平安出行,我们专门制定了培训计划和应急方案,以此来提高乘务人员在值乘时面对旅客的突发情况进行紧急救治,同时也提高工作人员的自救技能。”
郑州客运段组织专业讲师,分批次对全段600余名红十字救护员开展再培训,模拟讲授“常见急症”的救护技能和救护方法,并且专门增加了“旅客发热”相关救治内容的培训,培训合格才能上岗,并且针对各种突发情况,组织了多次现场模拟和应急演练,为旅客的出行安全再加一道健康保障。
春运期间,列车红十字救护员们除了要懂得基本的急救知识,上岗前还要准备好红十字药箱和应急备品,供旅客不时之需。
为了应对春运途中旅客突发疾病的情况,很多客运场站都设置了医疗服务点,配备发热药品等必要防疫物品,为具有发热等症状的群众提供专门座位和场地,能够对发热旅客进行及时救治。
中国铁路郑州局集团有限公司郑州客运段高铁二队党总支书记邓艳:“我们和沿途各个重点车站通过大数据建立了应急联系机制,如果旅客在列车上突发疾病,需要临时下车治疗,由车长通过客调联系120急救中心,120派车提前到车站等待,确保下车旅客能够在第一时间得到紧急治疗。”
按照部署,今年春运,各地不仅要在落实出行政策、加强运力调度等环节做好保障,也要在客运服务上做好优化方案,以提升春运服务品质为导向,努力改善人民群众出行体验。
徐成光:“加强各种运输方式信息共享和运力对接,不断提升旅客换乘效率。完善客运售票服务,多渠道及时发布客运服务信息,特别是延长客票预售期,方便乘客错峰出行。动态研判客流情况,及时增开售票窗口、自助终端和安检通道。”
1月5日,在广州南站的老人优享候车区内,一位老人神色焦急地去找工作人员进行问询。这位62岁的老人叫谢理德。早上,他和爱人一起从深圳北站上车,到广州南站中转要回四川德阳老家。老人家因为不会操作智能手机,火车票是侄子在网上帮他买的,为了方便乘车,他把车次信息写在了一张小小的烟盒纸上,但是没想到因为换乘时间太短,没赶上回德阳的动车。
了解情况之后,客运一车间副主任李娅一边安抚老人,一边立即在手机上查看当天是否还有前往德阳的动车。李娅查询到第二天才有开往成都方向的列车,考虑到谢理德老人不会操作智能手机买票,李娅又带着他从3楼的候车室去1楼的售票处买票。
第二天,李娅心里始终挂念着谢理德两口子。李娅怕他们对车站不熟悉,再次错过回家的列车,早早便打电话提醒老人早点来车站。当在候车室见到了他们后,李娅这才放心了。
春运期间,这样的事情每天都会发生。为了保障乘客春运期间顺利出行,今年春运,很多客运场站都推出了新措施,比如优化旅客安检排队流线,增加安检通道及出站闸机通道,在各实名制验证区域、安检区域设置“急客”通道,为晚到旅客提供优先快速进站服务。
春运途中,人员流动密集和疫情高峰交织叠加,对于坚守在一线的从业人员来说,自身感染的风险也随之激增。国铁南宁局的部分工作人员相继感染,为了保证火车司机、列车长、列车员等关键岗位有充足的人员能够上岗,广西铁路部门从设施设备维修等单位抽调近1000人进行列车乘务工作培训,保证春运列车的安全开行。
29岁的黄鑫原来是一名车辆电工,日常负责车辆检修,这次他被抽调,担当南宁到北京的乘务工作。
中国铁路南宁局集团有限公司南宁客运段乘务员黄鑫:“第一趟我比较手忙脚乱,不知道该做些什么,有过第一趟的经历之后,慢慢就熟悉一些,对于开门、对旅客的服务都更熟悉,服务得也更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