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纳粹德国武装吞并奥地利,盖世太保特别行动小组奉命查抄奥地利兵役署,目的只有一个:找到并销毁该军事单位与希特勒曾经的往来信件,因为奥地利兵役当局认为希特勒在1913年前往德国有逃避兵役之嫌,尽管希特勒在信件中否认了这一说法并在居住地慕尼黑进行了征兵体检,但后来的第三帝国元首仍然感觉此事有损荣誉,然盖世太保一无所获,希特勒大为恼火。
需要厘清两个历史事实,其一是奥地利与德国都是以日尔曼民族为主体,国家通用语言亦同,而欧洲列强为防止好战的普鲁士过于强大,始终关注并反对德奥合并,一战结束后的《凡尔赛和约》中此为单独且重要的一个条款;其二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与奥匈帝国是一个战壕的。
希特勒1889年4月20日出生于德奥边境的奥地利一侧,这一点对希特勒具有重要意义,他青年时代就认为,这两个德语民族之间不应该有边境,而应该成为一个国家。他在《我的奋斗》开篇即写道:“今天在我看来,命运竟然选择莱茵河畔勃劳瑙作为我的出生地,似乎是一种天意,而我们年轻一代的人已把竭尽全力统一两国作为我们毕生的工作”,他也确实这么做了,上台五年后就吞并了奥地利,使纳粹德国一下子多了3000万人口。
希特勒上溯三代就居住在距离维也纳50英里的“下奥地利”地区,他在16岁时就已经热衷于政治,并在奥地利期间修炼了两个重要“功力”,一是非凡的演讲才能,二是接受了“泛日尔曼思想”,这也是他掌握权力后民族政策的核心。1913年5月,希特勒离开奥地利首都前往德国,对于离开的原因他自己的说法是看不惯维也纳的民族杂居现象,尤其是“没完没了的犹太人使我憎厌,这个大城市使我觉得是人种退化的象征”----这多少有点矫情,其实更主要的原因是希特勒的生活无着和对德国政治的向往,用我们中国人常说的话就是“树挪死,人挪活”。
由于肺病的底子使希特勒没有通过征兵体检,1914年一战爆发后让特想从军的希特勒非常苦恼,8月3日直接上书德国国王路德维西三世,申请志愿参加巴伐利亚步兵团为第二祖国作战,不料竞然获准。于是这个“巴伐利亚下士”以传令兵的初始身份来到西线,开始了自己的军旅生涯,并在战争中因作战英勇两次负伤两次受奖,分别获得二级铁十字勋章和一级铁十字勋章,尤其是后一种极少授予普通士兵的,这个荣誉让希特勒吹嘘了大半辈子,成为他后来号令普鲁士军官团的资本和口头禅。
一战时期的希特勒
而希特勒能从一个奥地利青年成为德意志第三帝国的元首,拢共分为三步:
一、加入纳粹党并逐渐成为党魁。
1919年9月仍然被德国陆军留用的希特勒奉命去慕尼黑调查一个叫做“德国工人党”的小团体,这就是纳粹党的前身,然而参加完一次会议的希特勒就收到通知他被发展入党了,带着好奇心加入后不久就负责了纳粹党的宣传工作,很快成为该党最优秀的煽动家和组织家。在希特勒的努力下,1921年7月纳粹党修改了党章,任命希特勒为委员会主席并确立了“领袖原则”,这个原则先是成为了纳粹党的党纪,到第三帝国成立后又成为国法,在德文中“领袖”和“元首”是一个字,实际上此时希特勒已经有了元首这一称谓。
二、纳粹党通过选举成为执政党。
通过“啤酒馆暴动”和坐牢等一系列表演,纳粹党在德国的特定历史时期发展非常迅猛,党员人数呈几何形增加,到1930年成为国会第二大党。出狱后的希特勒为了防止被当局驱逐出境,1925年4月7日正式申请放弃了奥地利国籍,使他一时成为无国籍人士,但是他公开宣称不会要求魏玛共和国政府批准他的德国国籍,因为他认为曾经在德国军队中服役并为第二祖国作战,理所应当获得德国国籍,但当局没有理会。
1932年希特勒决定参加总统选举,为了取得合法参选身份,是年2月25日,不伦瑞克邦(德国是联邦制)的内政部长(纳粹党成员)任命希特勒为该邦驻柏林公使馆的工作人员,于是这个纳粹党领袖就成为了不伦瑞克邦公民,进而也成为了德国公民,希特勒通过这种近乎滑稽的手段轻易解决了国籍问题。虽然希特勒在竞选中败给了现任总统兴登堡,但纳粹党的声势已经十分浩大,在7月的国会选举中获得1300多万张选票,一跃成为德国第一大党,兴登堡于1933年1月30日不得不任命希特勒为总理。
三、兴登堡逝世后获得绝对权力。
作为德国陆军的老牌元帅和资深政治家,兴登堡在德国国内有着巨大的威望,所以希特勒在上台之初是非常小心翼翼的,随着兴登堡年迈多病,希特勒开始逐步囊括权力,废除议会的民主制度,将各邦权力上缴政府,到1933年3月23日,希特勒已经实际成为德国的独裁者,1934年8月2日兴登堡去世,德国再没有人可以阻挡希特勒的野心,他身兼总统与总理于一人,正式成为国家“元首”了。
那一天,据戈培尔回忆,回到住处的希特勒“眼里充满了泪水”,而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浩劫也注定即将开始了。